《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1200字
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并不是一本我想象中的那种工具书,而且这本书确实讲了乌克兰拖拉机的发展简史,但是重点是除此之外,其他的部分。
“我母亲去世两年后,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迷人的乌克兰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就像枚毛绒绒的粉红色的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 ”开头就是一段黄昏恋,被作者描写的十分有趣,父亲兴高采烈的描述到这位乌克兰女郎和他的三观相当符合,说什么,都不喜欢新古典主义,都欣赏叔本华和尼采啦……然而,父亲被迷倒的真正原因还是因为乌克兰女郎有一对“波提切利式的上等乳房”啊,这膨胀的荷尔蒙啊……
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乌女郎醉翁之意不在酒,和老头结婚不过是为了能够取得在英国的居留资格,和她臆想的光鲜富裕的上等生活,于是因为母亲的遗产分割问题已经近两年没有说过话的两姐妹决定联起手来,赶走乌女郎!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可惜的是,这位老先生并没有乌女郎想象中的那么有钱,而是靠领养老金和政府债券过日子,在乌女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后,对老头的态度也三百六十度大转弯,从“我亲爱的小企鹅”演变成了“你怎么不去死啊!”甚至还动起手来……
作者在描述这些细节时的笔触十分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但伴随着姐妹俩联手抗敌过程中的一次次交谈和回忆,曾经讳的往事片段,也一点一点浮出水面,描绘成一副血泪斑斑的乌克兰近代史。
作为苏联粮仓的乌克兰,农业发达,上世纪30年代,苏联极权主义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遭到了乌克兰民众的大力抵抗,于是斯大林政府对乌克兰农民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大肆逮捕,流放甚至处决。同时,生产资料归公有,农民的口粮,余粮和种子粮被没收,乌克兰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断……
在这种历史背景的影响下,这种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的梦魇一直萦绕在两代人的心头,延续下去……
他们的父亲,为了躲避战争,在坟墓里栖身过,割喉自残过,母亲则因为经历了大饥荒,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常年大量的储存食物,被调侃为“储存的食物可以供养一支军队了”!而大姐头薇拉因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苏联铁幕,纳粹集中营,大饥荒,这些也造就了她现在的市侩,强势,对财富的极度渴望和不安全感。
而我们文中的乌女郎呀,之前的家庭幸福美满,丈夫不仅是工程学院的院长,而且还十分爱她,可后来的东欧剧变后,原来得生活发生了巨变,为了给儿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为了一个西方社会的合法身份,她不惜一切代价,即使是卑微的,不光彩的。
文中最让我感触的一个点就是,所有人都在努力的活着。作者一家人之前从战乱动荡的乌克兰逃脱到英国,其中艰辛不明觉厉,可之后也在努力经营生活,对之前的经历三缄其口,乌女郎不惜嫁给八十多岁的老头,也是在努力往更好的生活靠拢,试想如果有稳定安逸的生活,不用担心流离失所,谁又愿意抛夫弃子,来到异国,用身体当筹码呢?……
不管用什么方式,活着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