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后感1000字
连续一周读完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想了很多。对余秋雨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自我介绍,小时聪颖过人,有个优秀的母亲和一个坚毅的祖母。青年迁到上海,父亲的人生开始潜移默化影响儿子。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余秋雨的人生轨迹,其实也改变了上下三代人的命运。这是时代大潮,抱怨也无济于事!中年时来运转,学术出类拔萃,人缘好的不能再好,被众星捧月一般推上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宝座。有权有能力,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卓有成效。但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是辞掉院长,做一个文化使者,立己之言,书己观点。我最佩服的他这时的深刻理解
做官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受人尊重,二是能够有效地在公共事务中实现自己的良好意愿。这两点加在一起,能够产生很大的优越感,使生命获得某种满足。这便是很多好人也想做官的原因。但是,这种优越感中包含着很多虚假的成分,已经被我触摸到了。
说起尊重,在全院三次民意测验都首选我的时候,还是真实和纯净的,但当任命一下,性质就变了。以前的尊重,已经被这个任命收纳、化解、了断,以后的尊重,主要是投向这个职位了。我曾经努力地想模糊此间的区别,但只要稍加留意,什么也模糊不了。
例如,我陈述着一个又一个的观点,属下的干部和教师都频频点头,在很长时间内我以为是完成了一次次“精神对接”,但后来有大量的细微末节告诉我,大家主要是出于行政服从,而不是观念皈依。这个行政职位,以前很多人做过,以后还有很多人做,我与他们不同的,是我的观念,但大家服从的主要是职位,那么,我的意义何在呢?再进一步想,如果大家皈依了我的办学观念,这个观念也并不是我的,而只是对国内外些既有办学经验的选择和挪用。我的意义,仍然微乎其微。
这种微乎其微,能够支撑得起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优越感吗?显然不行。
我的惶恐在于,原以为自我发挥最好的时期,却发现了自我的最大失落。
于是百折不挠地辞去院长职务。探索者走上探访之路《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声誉滚滚而来,名人,真正的名人!如果他仅仅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那就是小范围内的名人,试问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个大学校长?可现在有几个人不知道余秋雨!
一路前行,身后也不乏骂声。这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有大金牙之流的鼠辈存在,于是又给余秋雨的纸笔画出市场《借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