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读后感3000字
《苔丝》(哈代)
久久地注视着这个名字――苔丝,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于是,身子靠后,两腿向前自然伸展,身体自然地仰躺在椅子上。然后,闭起眼睛,任由思绪万千……
苔丝,一个纯朴善良美丽又端庄的女孩儿,乡下女孩儿,因为生活所迫,在母亲的“美好的幻想下”,第一次离开家,到不远处的一个仅存的同姓的“贵妇人”那里寻求庇护。意想不到的是,她却受到了“老妇人”儿子的“不公正待遇”,失了身。
苔丝,因此由一个有着“五岁孩子的天真,九岁孩子的质朴和十二岁孩子的憧憬”的女孩儿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的“母亲”。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她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屈辱的,指责的,贫穷的,痛苦的。当然,也有初为人母的充实与快乐。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她不爱他,从一开始就不爱,一点儿都不。即使她被他“趁虚而入”之后,她的这种想法也未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即使在他要求她留下来并许诺给她该有的生活的时候,也未能让她改变初衷――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无论用什么做为诱饵,哪怕一个人的日子会有多难过,她都没有改变她那份最初的决心――离开他。多么纯粹的一个女孩子啊!为此,她被送回了她原来的家。
可想而知,被本该成为自己“丈夫”的人“遣送”回家,在这样一个世俗的社会里,已经让自己及自己的家人“蒙了羞”,更何况又“未婚生子”,无疑又给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了一层霜”,遭非议谴责更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她,我们的女主(苔丝)并没有退缩与屈从,而是坚强的忍耐着,劳作着,并爱着那个上帝送给她的“意外收获”,像每一个妈妈爱自己孩子一样的爱着。
可是,生活啊,好像故意要和我们的女主作对,让她在花一样的年华“失了贞”还不算,现在又要把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抢走”。她受不了,因为她的孩子还没受“洗礼”呢。她担心这样的灵魂不被上帝接受,她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打入“地域”受本该不应由他承担的“罪恶”。所以,在那天晚上,她亲自做了一回“牧师”,亲自给孩子受了“洗礼”,并给他起了一个“悲哀”的名字。第二天,又去真正的牧师那里给孩子请求可一小块儿“墓地”。
悲哀呀!作为一个女人,也作为一位母亲,不幸与痛苦时时困扰着她。第一次,她决定离开这里――生她养她的家,离开这里――给她太多苦难的“伤心之地”,去一个没有人认识她,更没有人了解她过去的地方。临走前,母亲告诉她:如果再遇到追求者必须要对自己的过去守口如瓶、只字不提。而她自己也发誓“不能再爱了”。
带着这样一份心情和对自己的承诺,她来到了一个“牧奶场”成为了一个称职的“挤奶女工”。也是在这儿,她遇到了一个她愿意违背自己誓言的人,她愿意用一生去爱的人(安吉尔)。为了他,她甚至可以去死――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他也爱她,非常爱。这种爱,当然一部分是因为她的美丽,另一部分就是她自身拥有的人格魅力。因为这份彻底的爱,她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也把想要告诉他她的过去的事一拖再拖;他呢,则在家人面前尽力说着她的人格魅力,尽量在家人的世俗偏见之下,与她幸福的牵手走向了只属于他们俩的“婚姻殿堂”。
既然这么相爱,就幸福地走下去吧。可事情总不随人愿,不知怎么的,女主对过去的隐瞒时时感到愧疚,即使她不止一次的记起母亲的叮嘱。在一次交谈之后,在他对她坦露了“过去的心声”之后,她再也无法忍受心中的那份纠结,便把自己过去的“秘密”“全盘托出”,以便给自己的过去一个了结,也给丈夫一个“全面认识”自己的机会。哪怕……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说到这儿,有人或许要问了:想说的话,何必走到现在才说?伤了自己,也伤了人家。(为了爱。她实在不想失去这份爱)要么隐瞒下去,不说好啦(出于女主纯粹善良的性格,她也做不到。要么说,每个人都是个矛盾体呢)!哈哈,这也是作者的用意:其一,作为爱情的试金石。记得书中有一句话,说的挺有道理: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她的过去。因为,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她心灵的一部分。其二,就应了两句话,纸里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书中就有一个描写此的片段。那个在她丈夫面前污蔑她的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她丈夫打了一顿。从此,也结下了“梁子”。后话。)与其那样,倒不如自己说出来。总之,说与不说都有风险,只是不说的话,可能风险会小的多。原因: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你还能其奈我何?亲情的力量无限大不是而女主偏偏不是那种心存侥幸的人,与之相比,她更想得到丈夫和自己对他一样的“纯粹的爱”。
而事实是,她的担心最终还是发生了。就在她说出那一切之后,她的丈夫,开始变得冷漠,他们之前的幸福动作也消失殆尽。她懂得,即便他的丈夫真的是一位有德行有人格的人,迫于世俗的认知与压力,他也会有所顾忌有所行动的。为了减轻他的痛苦,她已经做好了“被遗弃”的准备,做好了“离婚”的准备。可是,他却没得选择,离婚是不可能的。为此,他做出了一个两人都痛苦的决定――暂时分开,他出国一段时间,而她先被送回“娘家”。也就是,和平分手。他为了保全她在父母心中的形象,没有说出实情;她为了减少他的损失,也同意了他的决定。即便,她不舍。其实,他也不舍,以致离开前的那个晚上他又一次“梦游”,抱着她。
纵有万般不舍,事实也已成事实。他出了国,她被送回了家。然而,家人(父母)的质疑让她,我们的女主苔丝感到厌倦和恶心,她不得不再次离开家。
这次,可不像在“牧奶场”那样幸运。这里的农场主居然是之前丈夫打的人。这下,我们的女主惨了。他给了她额外的“照顾”,每天规定活,而且必须得干完,否则不能收工。即使这样,她仍然感谢农场主,她觉得,这不过是精神上的折磨,比起肉体的“侵犯”要好得多。在她心里永远只有丈夫安吉尔的位置,她也坚信他一定会回来找她。即便生活如此窘迫,她也没有放弃心中的“一团爱火”,和你没有沉沦于堕落,而是靠着自己的双手用劳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并坚信自己爱着的人一定会回来找“我”。
然而,生活总爱与人开各种各样的玩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它竟让她与第一个侵犯她的男人再一次相遇了,而且又受到了他一次次的骚扰。即便她不同意,即便她还深深地爱着她的男人……
而当她的丈夫真地站到她面前的那一刻,她居然又被第一个男人“说服”了。她感到愧疚,感到懊恼,感到又一次被欺骗了。因为他(第一个男人)总说,他(她的合法丈夫)不会再回来了……
当侵犯她的第一个男人看到她的丈夫真地又回来找她,她们痛哭流涕的时候,他谩骂他指责她的时候,她,我们的女主竟然杀了他。
悲剧又上演了。在她被抓的那一刻,她选择了死亡。
悲剧的同时,喜剧也跟着来了。他(安吉尔)遵从了他妻子的遗嘱,和她的妹妹伊利一莎走到了一起。
如果上天有灵的话,让死者安息吧!让活着的人幸福吧!
到这里,苔丝的故事也就讲完了,从中学到了什么吗?肯定有。首先,不要让世俗的理念冲昏了头脑,禁锢了思想;其次,爱要爱的干干净净、纯纯粹粹,不要拿爱当借口;再有,生活中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劳动,努力做到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其次,夫妻双方如果有矛盾或分歧了,请依然彼此尊敬的冷静地对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最好选择和平的方法,以避免两败俱伤;最后就是,对待一个人,不仅凭借她(他)做了什么,还要凭借她(他)的意图和某些出乎意料的意愿(这就是她的丈夫安吉尔想通以后重又回来找她的理由)。附加一点:要想学到生活的大智慧,有如《苔丝》这样的经典著作,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还没决定下一本要读哪一本的话,就来读它吧!哈代的《苔丝》。
2018.02.06.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