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全集》读后感_6000字

《卡夫卡全集》读后感6000字

读卡夫卡的《城堡》(1)

文/ 思

这是《城堡》里一段颇具象征意义的引文:

“城堡的轮廓已渐次模糊,它仍一如既往,一动不动地静卧在远处,K. 还从未见到那里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生命的迹象,或许站在这样远的地方想辨认清楚什么根本不可能吧,然而眼睛总是渴求着看到生命,总是难以忍受这一片死寂。每当K. 观看城堡时,他往往有一种感觉,似乎他在观察着某人,这人安然静坐,两眼直视前方,但并非陷入沉思而不能对周围事物作出反应,而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犹如一人独处,无人在观看他,可是他又不得不觉出有人在看着他,然而这又丝毫也不能打扰他内心的平静,的确——不知是原因呢,还是结果——到后来,观看者的目光到底还是坚持不住而移往别处去了。这一印象今天由于天黑得早而更加强烈;他看城堡时间愈长,能辨认出的东西就愈少,眼前一切就愈加陷入一片朦胧混沌之中。”

1

巜城堡》中,卡夫卡的语言絮叨叨叨,利用谈话推进故事情节,开启现代小说的写法。他借用人物之口把事情提点,从朦胧一片到逐渐清晰,让读者在大堆繁琐里发现新的线索,有时显得事无巨细,啰啰嗦嗦。

有时则是对一个看似司空见惯、再普通不过的问题,卡夫卡总要穷追不舍,逼迫读者跟他一起深究问题的根源。比如,下级兢兢业记录的文件,上司根本从不过目,但每个部门还得耗费时力做大量工作,只不过这是上面根据习惯分派的职责,他们自己也都忘了,下级把它当作荣光督促自己去履行罢了。这有什么意义呢?仅只服从一种权力地履行职责?如老板娘所说:“我不是在孤立地谈秘书这个人,而是在谈克拉姆老爷同意他办事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谈的是现在的实情:他是一个工具,克拉姆的手就放在他身上,谁不服从他谁就等着倒霉吧。”一种权力的无形迫压,跃然纸上,让人哆嗦。

注意,正是这种毫不顾及读者感受,而是带着对问题的执拗追问和思考,才让问题层层剥离出来,落实到每个级层、岗位和个人的问责。正是这些特点,使阅读巜城堡》这本书的经验显得沉闷,但始终是往一点点亮光处缓慢地推进。

2

K. 开始携“土地测量员”一职的“聘书”入村,从而想进入城堡里的官府,去见顶头上司克拉姆核实并接洽工作,却屡屡遭拒无门。他感觉村里的人极其压抑,像被什么高压力量驯服,只能遵守最简单的本份,不能让任何意外发生而“惹事生非”,至于包藏着什么秘密,人人自危而沉默。像面对一个个空心人,有人似无人,K. 的疑问找不到答案。

且接二连三的怪状:村里白天极短,与通常的昼夜计时不同,这显然是一个不实的幻影般的村子。作为土地测量员,K. 的两名助手不懂且不带测量工具,原来两个助手的真实身份和工作是来严密监视K.,恐怖!一群怪异的、爱打探稀奇的纠缠不清的农民,老是尾随K.。

压抑的气氛,人人守口如瓶,信使巴纳巴斯是K. 唯一寄予一点希望的人,结果又像只是他希望投射的幻影。我们总是放纵自己徒生这样的误会: 以为衣着光鲜、举手投足生动的人儿一定有非凡的性格魅力,但殊不知,这其实是想象的热情与这个人儿正好碰撞出的虚幻火花而已。越来越明显,信使巴纳巴斯是K. 心里的某个象征?目标不太明朗,道路亦还不清,信使是他最后尚存的一点希冀,一种并不确定是否还能向前,而只是不停走着的姿势?

村长告诉K. 聘任他为土地测量员一事实为误会。可气可笑,对办事员疏忽拖沓的一件小事,却左右着K. 的个人命运。事实是:是否聘用土地测量员,村里与各有关权力机构根据各自利益产生争端而下文不明。城堡与村里的决定,“那情形就好像是:政府机关再也受不了那绷得太紧的弦、受不了同一件也许本身是微不足道的事情那长年累月的刺激,从而自发地、不等哪个官员来过问就作出决定了。”这种随意决定的政府机关,骇人听闻。

村民对待城堡里权威也有问题,K.认为:

“村民们天生对官府抱着诚惶诚恐的敬畏态度,出生后又有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从四面八方不断向他们灌输一辈子这种敬畏心理,他们自己也竭尽全力配合人家向自己灌输。”这也自然让下级村民对官府权威卑躬屈膝而不觉罢了。

再比如,酒店老板娘与城堡老爷克拉姆的一段私情,老板娘以被他叫去三次为荣,为头上贵冠,不肯摘下来,她家人也是。可悲可叹的人们对虚妄的荣光的渴望啊。老板娘后与汉斯结婚,是一场于双方都无内心幸福的婚姻,因为老板娘老惦记着克拉姆蒂给他福气的光环。现在,与对克拉姆的“共同惦记”,使老板娘与K.有效绑缚和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喂牲口的女佣人弗丽达,一举而成为酒店女招待,又荣升为城堡老爷克拉姆的情人,K. 一眼看透她的卑微与骄傲,又有求于她的复杂心理活动,及他们表现出欲制服对方、软硬兼施的言行刻画得入木三分!K. 与上司的情人看来“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一个进入城堡,一个逃离城堡,因为城堡这个连接点将他俩隐秘联系在了一起,K. 有意攥紧了可能通往城堡的弗丽达这条线索?因为,“K.一直有种奇异的感觉,觉得自己迷了路四处游荡,或者是来到了一个在他之前人迹未至的天涯海角,这块异土上甚至空气也与家乡迥然不同,待在这里定会因人地生疏而窒息,在它那形形色色的荒诞无稽的诱惑面前,除了不停地走呀走,不断地继续迷途踯躅之外别无选择。” 而弗丽达是K. 进入城堡的一线曙光,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情与欲望,不如说是K.与弗丽达的悲哀、绝望与希望,互照如一面镜子,都是从对方索要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溺水者?又似乎非也,不信看后续。

与模糊城堡相应的,是传说中的老爷克拉姆的画像,他也是飘浮不定,众口不一的。“因为见到他的人当时的心情、激动的程度、各自抱的希望或者绝望的复杂心境千差万别,数也数不清,加上见到他的人多半都只被允许匆匆一面,考虑到这些,有那么多不同说法就很容易理解了。”

管事仆人在贵宾楼给秘书们分发文件的细节表现出,他的遭际和命运与K. 相似,那些紧闭的房门是他要攻克的一座座城堡。这么说,对那座象征官府权威的城堡,某种程度上看,村子里的百姓其实与K. 是同一条落难船上的人,只是他们唯唯诺诺、俯首听命惯了,并不以为然,觉得与城堡里的人是更加亲密的主仆关系,包括老板娘、包括村教师、包括村长等,所以自然要联合起来排挤和反对异类(其实何偿不是同类)K. 了。

K. 认为,“说实在的,接近克拉姆本人并不是他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而是:他K. 要亲自(不是别人)带着自己的(不是其他任何人的)要求去会见克拉姆,会见克拉姆并不是为了在那里歇着而是经过他身边继续前进,到城堡里去。”甚至进入城堡这件事实本身也并不重要,而是一种象征意义,他必须亲见在聘书上及在表彰信上签上自己姓名的顶头上司克拉姆一眼。这表现出与村里人大相径庭的执拗与执着。

3

在卡夫卡笔下,村里一个又一个令人狐疑的问题暴露出来:城堡该在村里是否修建上访大厅令老百姓窃窃私语,但官员解决公事霸占舒适的贵宾楼不愿挪窝,这最后的矛盾由贵宾楼老板娘不情不愿地买单,老白姓被推挡在飘着风雪的门外一个一个孤苦等待。

半夜,城堡老爷们边睡觉边办公事的习惯简直荒谬到极点!老板娘的解释是:“夜间审讯的目的——这里K. 又听到了一个关于夜审目的的新解释——难道不仅仅是为了让老爷先生们能够安心听取那些他们白天看见就受不了的老百姓申诉?夜里审问可以进行得快些,又能在不太强的人为的光线下进行,而且可以在审讯之后睡一觉,以便把那些丑陋的面孔和姿态全部忘掉。”

城堡对老爷秘书的管理分配有问题,正因为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落实到个人,极易出现互相推诿责任,又追查不清的后果。

城堡官员出入来往村子大路的繁忙状态,与空空如也的文件袋成对照,显然每个官员都在装模作样瞎忙活?K. 的偶然见闻引起他的猜测,“信使妹妹奥尔嘉的叙述,无异在K. 眼前展现了一个十分巨大的、几乎不可信的世界,结果是他简直憋不住想用自己的一桩桩细小的经历去碰一碰它,以便自己能真正相信这个世界的确存在着,他自己这个人也的确存在着。”可是接近上司克拉姆与城堡的目标仍然可望不可即。

鹰一样的城堡老爷克拉姆,K. 一直未曾谋面:“ K. 想到克拉姆的远不可及,想到他那无法攻克的住所,想到他总是一声不响,也许只偶尔被他自己那K. 还从未听到过的大声喊叫打断,想到他那从上向下俯视时凌厉逼人的目光,那既无法证实又无法否认的咄咄逼人的目光,想到他那高高在上、按人们无法掌握的规律在自己四周划出的一层又一层的圆圈,这些圆圈人们的眼睛只能偶尔看见,K. 从他低下的地位看去是一道又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这些都是克拉姆同老鹰的共同点。”

虽然:“K.不怕强迫,尤其在这个地方更不怕,但是他害怕这个使人泄气的环境对他产生的强大压力,害怕对各种失望逐渐习以为常的那样一种习惯势力,害怕无时无刻不在向他袭来的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强大压力,然而无论怎样害怕,他必须冒着这些危险勇敢地投入战斗。”

他在雪地的雪橇上苦苦等待面见克拉姆,未果。车夫走了,克拉姆的秘书走了,K. 一个人坚守目标,现在看来,那孤独是保全了,胜利却不带来任何喜悦。“到这时K. 突然觉得似乎人家斩断了一切同他的联系,似乎他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自由,可以在这块原是禁止他来的地方愿等多久就等多久,而且他是经过奋斗争得的这个自由,这点很少有谁能做到,现在谁也伤不了他一根毫毛或是把他赶走,甚至谁都难得跟他说上一句话;虽然如此,但同时他又觉得——这个想法至少同上面的感觉一样强烈——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刀枪不入的状态更荒谬、更让人绝望的事了。”

但K. 终究失败了,尽管想方设法全力以赴,村子与城堡共同作用的力阻止他前行,他始终不得要领,至始至终也未进入那座官僚集权的城堡,不免令人唏嘘,而城堡似有若无的印象,我觉得其中一个寓意是:我们不能忍受目标意义的缺失,否则存在的虚无感像撒旦被诱唤出来,迫使人转向人类存在之问——这内心揪心的拷问和折磨,我们也许只能在一点一点的行动中缓释这种焦虑吧……正如卡夫卡书写的姿势,就像城堡里的K.一样,走或写,继续这个动作,心无旁骛,保持这个姿势就是!

4

发觉K.、老板娘、弗丽达、奥尔嘉都是非常具自审心理的人。弗丽达后来又成为K.的未婚妻,她对K. 的两个助手的感觉分析,是又一个消解自我话语的例子,比如弗丽达说:“说他们是克拉姆派来的人吧,我在心里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玩笑似的这样看他们,但是也许他们真的就是克拉姆派来的呢。瞧他们那眼睛,那两双直愣愣的但同时又是熠熠闪光的眼睛,总使我不知怎的联想到克拉姆的眼睛,对了,是这话:从他们眼里发出的那种有时叫我不寒而栗的眼神,就是克拉姆的目光!所以,我刚才说我为他们感到害臊是不对的,我其实只是希望我能做到这样。我是怀着尊敬、赞赏心情看着他们做那些蠢事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呢,如果说他们是克拉姆派来的人,那么谁有本事使我们摆脱他们;再说摆脱他们究竟有没有好处?很难说。” 这部作品大部分以对话写成,这种上段与下段对对话的消解,里面很多这种手法。

一个人思前想后相反的观点比比皆是,比如,K. 想:“信使巴纳巴斯在上头愈是不顺利,在下面跟他K. 就愈加接近,K. 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村子里竟会出这么一件如此不幸的事,就是巴纳巴斯和他姐姐的这种劳而无功的努力,当然,事情离清楚明白还差得很远,最后甚至会跟原来想的完全相反也未可知;不能一看到奥尔嘉那确定无疑的率真无辜的性格,就马上不假思索地认为巴纳巴斯也一定是老实的。”K. 对他人之口的语言有清醒的认识和不信任,对自己的判断也谨慎至极。

虽然两个助手一直妨碍着K. 的工作,像小丑不停跳来跳去,不得安生,扰乱着K.一贯的秩序和严谨。K. 又从另一侧面分析弗丽达的心理,认为是因为她对弗拉姆的留恋记忆影响着她,让自己不悦。这种既未追加作者的评论,也未显示书中当事人的确认,让事情的判断走入未知之境,这种从多方入手的分析让人物与事件更加丰满立体。

与K. 的孤立无援和绝望、绝境相对,守护孤独的卡夫卡还是给《城堡》这本书注入了几丝温暖,比如弗丽达放弃诱人的酒巴职位,陪伴K. 身无分文到村校当勤杂工。弗丽达对K.说,“对我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待在你身边,永不分离,没有间断,没有尽头。我经常梦见,这世界上没有一块净土让我们在那里不受干扰地相爱,村里没有,别的任何地方都没有,所以我向往着一座坟墓,一座又深又窄的坟墓;在那里我们俩像被钳子夹住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我把脸紧贴着你,你也把脸紧贴着我,谁也再看不到我们。”

我认为K. 是欣赏着弗丽达的灵魂的,因为弗丽达有着自身的素养和秉赋:“她敏锐的观察力,她当机立断的魄力,还有她驾驭人的本领,工作很有经验、很冷静、很善于掌握分寸,她一眼就看到了所有的人同时又看到了每个人,而她那双眼睛看每个人的那点点余光,就足够把被看到的人镇住了。也许她是瘦了点,是有几分显老,这些有什么关系呢?同她确实拥有的东西相比这些都是小节,而谁如果看见这些缺点老觉得不顺眼,只不过表明他缺乏看到大事的眼力罢了。就连一个对她同克拉姆的关系一无所知的人,也必定能从她的为人上看出某个大人物的决定性影响——这个人物比你我、比村里所有的老百姓都更加重要——又必定能看出她的谈吐超出了酒客们和女招待们之间常见的那些打趣逗笑。”K. 认真对弗丽达说:“并不是一头狡猾的猛兽扑到你身上把你攫获,事实是你主动亲近我,我也同样主动亲近你,我们心心相印,一同陶醉在爱情中。”

但据删去的初稿里,卡夫卡原是把K.写成利用弗丽达的社交手腕攻入城堡的敲门砖, K. 并非真爱她,而是把她作为向城堡老爷和她的旧情人克拉姆要价的筹码。一转念,爱情占了上风,爱情蓓蕾与现实的锋刃相见,织出了人类情感依依的挂毯。

5

信使阿纳斯巴的妹妹阿玛莉娅,她撕掉一封求爱侮辱信后,得罪了城堡里的人索尔替尼,全家开始遭殃,父亲被撤职,他们从大住房被赶到小棚子,所有人与她家隔离,她们家被排斥在了当地社交圈之外。姐姐奥尔嘉认为,因为:“如果我们自己摆脱了这件事的阴影,人家就会非常敬佩我们,但因为我们没有做到这点,人家就往前进了一步,把原先只是暂时对我们采取的态度变成永久性的了:终于把我们排除在每一个社交圈子外面。”

她们那窝囊的父亲,这个悲剧性人物值得分析: 明明自己没有犯错,还要请求官员们原谅自己的错误,小人物剥了自己的皮向官府坦露柔弱也没人同情。还有哥哥巴纳巴斯,与他父亲一个窝囊样,胆小怕事,做事迂回,不达实质,惹人同情又气恼,以及沉默冷漠的妹妹阿玛利娅,一家人对外不当的处理方式让他们一家跌入冰窖,但后来各家庭成员仍以自己个人的方式奔走挽救家庭和家人,家庭这若有若无的联系纽带让他们彼此抱成一团。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947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我是超人》读后感400字

    《装在口袋里的-我是超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杨鹏,主人公是杨歌和他的拇指小人儿,他的爸爸原来是1米7的大个子,但是,老是被他的骂,骂一次就缩小1厘米,最后变得只有青菜虫那么大了。&nb…

    读后感 2022年6月1日
    328
  • 拥抱幸福的小熊读后感200字

    【第1篇】 《拥抱幸福的小熊》读后感 期间,我看了《拥抱幸福的小熊》,这本书很精彩也很感人。 故事讲得是小念童年时代的生活,小念在童年时代因为家庭的变故,成了一个自闭的女孩。每天放…

    读后感 2022年7月1日
    117
  • 《法的门前》读后感600字

    最直观的感想,实在是一本耗脑子的书:一个是材料非常的丰富,一个是如果认真思考每一篇材料后面的问题,那么每一个问题都能写出一篇论文。虽然是编译版,也能感受到原版作为教科书的厚度。感觉…

    读后感 2023年2月11日
    37
  •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临清人,享年98岁.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学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读后感 2022年7月19日
    136
  • 草房子读后感300字三年级

    【第1篇】 《草房子》读后感 今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草房子》。下面我为大家讲讲这本书的内容吧! 善良顽皮的男孩桑桑在麻油地开始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在这六年中,桑桑亲…

    读后感 2022年6月27日
    114
  • 《缅甸岁月(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_800字

    《缅甸岁月(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800字 某日和同事閒聊,得知他去過緬甸——我對東南亞有stereotype,認為大家皆因便宜而去度假,有消費降級的意思,於是有些嗤之以鼻。他說是…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12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