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读后感2000字
看完冯丽丽的《下乡养儿》,我也想用童书出版人三川铃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一本有迷人气质的书。让我能够不知不觉的深入其中,一直的看下去。这是一本有别于其他亲子书籍的亲子书,它从生活中开始入手,细细的向我们道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的心一直跟随着冯丽丽笔下平淡真实的生活。这是更像小说的一本亲子书籍,以故事的形式拉开帷幕,让我们在故事中收获鼓舞和新知。
很多评论都说冯丽丽和戎先生是一对软弱无力、有社交障碍的夫妻,但是我从书中看到的却是一对坚强有勇气的夫妻,天天从上幼儿园就开始紧张,冯丽丽夫妇只好不断給她换幼儿园,发展到最后上了小学害怕学校、不敢进校门而退学,退学后日子更艰难,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做噩梦,只好晚上玩耍白天睡觉,黑白颠倒,以至于一家人很久都没有看见过太阳。
后来他们听从乔老师的建议决定去农村生活,从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冯丽丽夫妇面对问题困难时不是抱怨逃避,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虽然一开始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直到后来在农村生活后才有所改变。为了照顾有心理疾病辍学的天天他们辞职专职工作,而做杂志的编外校对,去农村租房种菜、养鸡鸭鹅。自身的勇气智慧加上乔老师的专业指导和旁观者的冷静终于让天天逐渐成长、有力量。
1 最好的教育在家庭在生活中
现在的生活社会中不免有这样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权交给学校、交给老师,自己在旁边乐的轻松,更或者是为了生计生活而顾不上孩子,这些都是本末倒置、丢西瓜捡芝麻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到农村生活后,天天从生活中学会了很多,第一次单独出门买东西、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养小动物,看似简单平常其中却有大学问。例如养羊是天天自己提出来的,就由天天自己来喂养,是她自己的事情她自己的责任,从而培养天天的责任感。还有做饭,就像乔老师说的:“让天天做饭一是要坚持,二是要全面,从计划菜谱、买菜、做饭、收拾案板、洗碗、收拾厨房,整个过程都独立做下来。这对她的自理能力、条理性、办事能力都非常有好处。她将会从做饭这件事情中得到巨大的成长。”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
2相对于社交,独处也绝对是一种能力
独处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当孩子离开父母,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时候,就会用所有的力量去面对世界,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就会自信,文中乔老师就曾说过:“另一个让天天成长的途径:独处。”以前,天天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爸爸或者妈妈陪着,后来妈妈因为加班的原因,她自己一个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照顾小动物们,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作家周国平曾说过:“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
3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减少不必要的忧虑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担忧自己的孩子,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殊不知孩子是小小的雷达,早已敏感的扫描到了父母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孩子。孩子远比我们想像的要自信、有能力的多。戎先生就一直比较担忧天天,在去乔老师家吃饭中途,天天要和小朋友玩不去乔老师家时,戎先生就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的不放心把天天一人丢在外边玩,虽然天天完全有能力可以处理好这件事情。我们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忧虑孩子,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来陪伴孩子。事实证明,我们所担忧忧虑的事情,后来没有一件发生的。
4让孩子在父母的放手中成长和强大
为人父母的出发点总是好的,一切为了孩子,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与初衷背道而驰,我们急于扫清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切绊脚石;我们不想孩子受到伤害和委屈;我们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只是为了孩子好,可这一切真的能为孩子好吗?看到冯丽丽为了天天的成长,而狠下心说出言不由衷的话、放手天天自己去面对困难时,她自己却流泪难过时,我不禁感动冯丽丽的勇敢退出,正是因为有了她的放手,天天得以成长和坚强。作家尹建莉说过:“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5养育孩子的道路上要用心更要用爱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育儿知识、育儿理念层出不穷,我们难免会眼花缭乱、不知所错。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对于别人成功的教育理念未必适合自己,我们不但要避免教条主义,还要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用心甄别,毕竟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似乎是自然天成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做了很多伤害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做错事我们打骂,我们大人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我是为了你好,”真实的情况却是大人们要发泄自己的满腔怒火而已。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給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督促。”
最后,就让我们用乔老师的话:“就凭着你们的心去养育天天吧。”作为结束语,这句话同样适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