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烧了吗?》读后感1000字
好看!全书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由“威胁”“斗争”“得救”三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组成。出场人物虽数不尽数,但你却会因“亲历”每一个个体的日常细节而觉察到一种穿透历史迷雾的共振。
在巴黎这个舞台里,有各种各样的立场,各种各样的心思。你可以看到一个将军守着帝国余晖留下的落寞背影,也可以感受到一个厨子的日常担惊受怕,感知金发女郎的狂喜,理解战俘与战俘间截然不同的情绪。
政治家们各怀“鬼胎”,各种力量争相较量,然而在琐碎的等待战事爆发,准备作战的过程中,不过也是有时晚上会失眠的平凡人,只是历史有时步履匆匆,不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在生存or毁灭的硝烟时代,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都被放大,一颗螺丝钉都能被推倒幕前,也许因了某人某天作得一个小小决定,完成的一件小事,就如蝴蝶效应般,一系列的局势都受到牵连。
那些翘首以盼的人,那些经历战争已久的人,终于在“得救”时刻感到完全的心满意足和兴高采烈。然而在这种“喜大普奔”的结局里,书里也为我们展示出另一番情景—民众发了疯般地将鸡蛋扔向战败方,肖在投降后表示战争没有结束,因为回国之后会有无数“疯子在树下等着射击”。极致的快乐的毁灭力不亚于极致的绝望,因它们都会带来非理智。警惕任何一种饱和度太高的情感,是本书最终章带给人的启发。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对戴高乐的描写,起初一直是处于不愠不火的叙述,提到的场合也往往是一笔带过,但在得救章笔者却展示其让人震撼的人格魅力—戴高乐在“枪声响起后”仍淡定完成宣读,这位法国前总统展示了其无愧于法国的领袖风范,我想就是在这一刻,他真正赢得了法国。
本书的中文译本系董乐山先生的代表译作,虽然偶有读到不顺畅之处,而且还有人名前后文译法不统一的情形(这点犯了一个十分基础性的错误,但凡在字幕组混过的人都知道,一部剧从第一季第一集到最后一季最后一句,每个登场人物都必须用固定的译法,影视作品如此,文学作品更加如是)但总体传递源语言的那种语境和氛围的角度来看,全文的精彩程度可以让我这个“强迫症”“语法强迫症”暂时忽略这些瑕疵,而且董老在三个episode之后都给了详细的(甚至长达一章)的注释,不仅尽力成为高精度的语言桥梁,还本着考证家、学者的精神从多个角度(文化层面,历史层面,民俗层面等)对译文进行补充,让我这个后生非常汗颜,相当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