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说佛》读后感1800字
先简评此书的编辑。
此书名为《李叔同说佛》,该是《弘一法师说佛》才是。
前面部分挺好,都是弘一法师言语。
后面附录部分,把李叔同和弘一法师所说所作,混到一起了。窃以为该把出家以前的部分去掉。若定要加入,也要说明白分别。
再说内容。
首先我们要清楚,弘一法师属于律宗即南山宗。弘一法师也以研究《南山律》而闻名于外,在律宗没落的时代算得上重兴者。所以弘一对于戒律的要求,会比其他佛门宗派严格的多,这会在我下面摘录的文字中体现,读者勿见怪。
然后我要答一疑问。这也是我自己以前的疑问:只要是佛门,都讲清规戒律,为何还要专门有一律宗?
弘一法师的解惑,我会在下面摘录。这段只说我的理解。前几天一做小学老师多年的初中同学,发一朋友圈说汉字的笔顺,比如“义”第一笔是一点。我于是问她,字写完不就好了何必在意笔划先后,她回我,初入学的小学生,若不规定笔划顺序,他们写字就很多不像写字而像画画,因此理顺笔划顺序有利于初学乍练,长期而言也有利于书写的速度。
初入佛门,和初上小学的小学生一样,戒律越清晰严明,越有利于快速入门,也有利于修行的精进。因此,甚有意义。
至于说民间传说的如济癫,“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撇开传说的真实度,人家早就境界高深。就如张旭王羲之写字,不拘泥笔划顺序自然无妨。
继续说书中具体内容。大致可分以下部分:
1. 律宗概论。
2. 佛法宗派及答疑。
3. 初入佛门需要的知识及行动。
4. 净土宗介绍和答疑。
5. 药师法门修持。
和我之前读的《梁启超说佛》《季羡林说佛》的最大不同处,弘一法师是佛门中人,是信佛的人。角度不同。所以此书中绝不会有考据佛学的文字。相应的,倒是有不少故事是说虔诚修辞佛法而为佛所护佑的事。对于这些故事,非佛门中人,无论相信与否,都不用妄自评论了。
以下为摘录的弘一法师的话(可能混了李叔同的,自行分辨吧):
1. 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
2. 东汉至曹魏之初,僧人无归戒之举,惟剃发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时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为戒律之始。大部之广律,最初传来的是《十诵律》。其次翻译的是《四分律》,时期和《十诵律》相去不远。第三部是《僧祗律》,东晋时翻译的,六朝时北方稍有弘扬者。刘宋时继《僧祗律》后,有《五分律》。至其后有《有部律》,乃唐武则天时义净法师的译著,即是西藏一带最通行的律。
3. 我有一句很伤心的话要对诸位讲:从南宋迄今六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来,以为中国僧众很多,大有达至几百万之概;据实而论,这几百万中,要找出一个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这是弘一法师民国时代所言,诸位可以想想现在又如何?当真是末法时代。
4. 诸位中若有人真欲绍隆僧种,必须求得沙弥比丘戒者,亦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即是如益大师礼《占察忏仪》,求得清净轮相,即可得沙弥比丘戒;除此以外,无有办法。这是受戒之难。
5. 佛法非宗教。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此语我不太赞同,最多说佛教不是狭义的宗教。
6. 佛学宗派之意义: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这种解释,我认为极高明。
7. 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8. 南无者,梵语。即皈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之省文。菩提者觉,萨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9.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10.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11.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12.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弘一法师由于是研究律宗,所以对自己极其严格,留下的文字除了戒律解释,其它真是不多。略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