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得下生活的器物》读后感1900字
“有人用最熟知的工艺,制作着打动人心的东西。”
“这或许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品,它并不超越日常生活,更像是打开了另一扇门,让人偶尔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小世界”。
“雕刻时光”创始人李若帆女士借此书,为读者介绍16位日本匠人及其打造的贴近自然的生活器物:陶艺、木具、织品、花草器……作品没有过分的雕琢和矫饰造作,亦无多余元素和添附,流露自然美感,是朴素虔诚之心和自然恩赐的材料共同孕育的产物,纯粹甚至原始。作品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器物本身,凸显原本功用,又被倾注个性,在功用基础上被赋予灵性和美感,其背后是匠人们厚积薄发的沉淀和已臻化境的功力。
匠人之路殊途同归。他们各自生活经历不同,却最终都选择心之契合的生活工艺。他们以日用为道,秉持“素履往”之生活观,诠释“侘寂”的日式禅意—打造朴素安静之作品,在不完美中发掘和创造美;内心亦不随波逐流,有某种叛逆的回归,尊从内心,将无形心念化作有形之物。从学徒到匠人,从技艺到道心,作品承载他们的修炼历程,其作品也可窥见心之所思所悟。他们打造的陶器,有悠远的时间感和寂静的古意,质感沉稳内敛,有恰到好处的重量,捧在手上心安而踏实;木器,色泽温暖,有亲切感和伴随感,看似构造简单,做工却精良细致,食能因器而丰韵,器因食而多姿;织物款式经典,色彩天然且如梦似幻;花草器则凸显植物顽强生长和攀爬的生命力量。
“器皿需要养育(使用),养育得恰到好处的陶器具有迷人的深度”“美是对受用者的感谢”“尽情地摸它(织物),穿它,和它做游戏!它会随着人的使用越发柔软、贴合,丝中的蛋白质也会更加光滑”—-心与手的温度赋予器物灵魂与人情,它们也懂得回报和感恩。此处曾让我想到紫砂壶:陶土制成,泡茶后产生的茶山(茶垢)富含茶多酚,越厚的茶山越增添壶的收藏价值,热水化解后自带茶的清馨,无茶也会有三分香—这或许是种“迷人的深度”。万物皆有灵,器物也懂得养育之恩。而且,万物静观亦皆自得,用心静观,就能感受万物所焕发的各自的自然之美和生命力。自然最接近本真,尽管也有残缺和不完美,但其中亦会有其独特的余韵、余味。
日本美学家柳宗悦曾说:“之所以追求美的物品,是因为那里有心之家园;将心意寄托在器物中,器物也会成为我们回归精神家园的路径。”
“技如其人,对土地和植物的热爱,对织物的思考和坚持,最后都透过织物传达了出来。”
“被使用的器物,随着时间流逝越发耐人寻味,宛如家人,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我希望这些器物也是旅途上的伴侣,而不是从车窗划过的风景。”
“在生活的漩涡之中,小小的日常器物微不足道,却能够帮助人们找回平静”“世代留存下来的器物,总是带着一种清澈的美。我之所以执着于此,大概就是向要通过它来回到做人的原点吧”
“使用这样的器具,我也思考着,不管我们遭遇了什么,只要回到生活的原点,就能拥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力量。所谓原点,对我来说,便是无法暂停的一粥一饭,以及围绕着这些的生活器物吧。”
“它不是单纯的手工劳动,其背后有心的控制,通过手来创造物品,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
“迷惘的创作时期,总觉得自己很失败,但老师说:保持失败的样子也可以,只要你一直做下去。”
“创作者的心念和期许赋予器物灵魂,当我们拿在手上,能感受到那份心念,是来自于诚实生活的人 ”
“小野先生的生活揭示了一些更本质的道理:我们原本就应该和泥土在一起,和山间的风和万物一起,同呼吸,共生长,生生不息。”
……
感触至深之处,是匠人们的简朴、勤勉、专注、惜物,内心的笃定和坚韧。做工时如对至尊谦卑有敬,内心温柔又果断,“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时而推己及人站在使用者的立场而创作,细腻而严谨,时而又会宽容随性,对自用品和自己亦不苛求,也能妙手偶得、变废为宝、敝帚自珍。村上先生将生锈的铁件残片、古道具、树皮或树叶的颜色掺杂在陶塑作品之中;小山刚先生曾捡来被雨水打落的树枝,做成了茶桌上放置茶针的摆件;真木千秋女士的织物是用野蚕丝做成衣服、围巾,麻织品做成餐垫和床品,有的织物则是以铁为媒剂,用石榴皮染色,蚕丝、麻一起织就的围巾,其中也有印度茜草和生绢的成分;小野哲平先生偶然间用钢刷刷落化妆土,却做出了铁化妆的釉色……人与器物贴心且互信,让使用者感受到与自然融合的生活氛围。作品亦充满对自然的感恩,也让人感受到作者日复一日打磨的匠心和磨炼出的感性。匠人们具备的品格和对物的恭敬有情,或许是匠人之路的通行证,心若有些许傲气和浮躁,技艺则恐怕一辈子也学不来吧。
所以,十年磨一剑一一这是很保守的说法。所谓匠人,既然与其信仰的手艺结缘,往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打磨技艺,这不是命,而是福分。如果你问他们,他们或许还会说,一生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