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3500字
全书干货整理如下该书讲述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第2章 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这个秘密是——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这玩意儿是最佳生活方式,最有教育意义的样板,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法。任何领域,任何职业,本方法均能使你取得重大成果!即使才能十分平庸,本方法仍可保证你取得最大的成就!你学到的方法并不抽象,而是可靠的,经过多年的经验验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消耗最小,效果最大!举世无双,首屈一指!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得更好。第3章 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柳比歇夫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第4章 令人惊叹的一生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比歇夫既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第5章发现时间统计法
- 时间开销日记
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1960年的,一会儿看看1970年的,瞅一下1940年,看一眼1941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他的日记来看,什么事情也不能打乱这个人规定的工作节拍。
- 时间的账簿
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一天没有间断。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第6章 精确感知时间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的赛纳卡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有条理的、意志坚强的人,一天完了,还要分析分析当天的情形把自己的弱点、恶习、空虚等统统暴露在众人面前和自己面前,是需要勇气的
- 要点
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中。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第7章 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是冒险吗?不,比冒险更可怕:这是押宝——未来、才华和希望——这些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统统拿来孤注一掷。谁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幻想家在无声无息中死去,没有达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目的!一切服从于生物学;凡是无助于此的,一概置之不理。他那时憧憬着建功立业,遵循着英雄主义的陈词滥调:首先是工作,一切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不惜牺牲一切。只有完人才能得到承认;一个人仅仅做到有良心、规矩正派,那是不够的。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19],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恢复天性,显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 要点
柳比歇夫很早就意识到,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时间。一生忠于一个目标,柳比歇夫自己是幸福的;在别人眼中,也是令人羡慕的。第8章 人生的容量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11小时30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我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到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 要点
柳比歇夫随时随地利用时间的下脚料:散步时捕捉昆虫,开会时演算习题……英语就是他利用下脚料时间学会的。第9章 时间之镜年度总结耗费的时间要多一些,十七八个小时,也就是说,要花几天的工夫。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 要点
柳比歇夫以总结为镜,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第10章 时间统计法的胜利现代的人应当是唯理主义者,而我们却对理智感到难为情,总想滥用感情,叫自己温情一些。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理智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上取得什么成就。
- 要点
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地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第11章 光亮的背面要点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对自己提问,追求真理。柳比歇夫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经历过战争年代,但他把一切苦难化为成果。第12章 井井有条的生活在需要的情况下,人什么都能学得会事务性的,甚至技术性的工作,通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毫不相干的古怪行径和毫无价值的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有助于创造性的工作。很多科学家认为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有利于创造的一项条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在我们的时代,决心献身于一种旁人看来极不严肃的工作,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的要点柳比歇夫通过日期、姓名、事件的标签,把资料、照片等种种材料合理地保存在头脑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那样,从脑中找到对应的材料。第13章 一切皆有代价要点柳比歇夫不仅记录工作的成果,连生活中的倒霉事儿都一一记下。第14章 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节俭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把他的时间统计法比作想向时间做自我剖析更为恰当。
- 要点
柳比歇夫把时间当成金钱,从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进行统计,最后计算出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更加珍惜时间,对时间充满崇敬。第15章 比时间更宝贵的对自己过分的苛求——他过分害怕出差错——反而害了他。他反应不够敏捷,或者说他思想不够解放,或者说他还缺少些什么别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单有思考能力还不够,还需要有性格。要是他给自己选择的目标稍小一点点的话,那么他可以获得不知大多少的成就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后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柳比歇夫严格地筛选自己的日程活动:避免串门和庆祝活动,但坚持写信。并且每个月都制订写信计划,把所有收到的信进行编号。他回信的原则是:紧急的书信立即答复,其他的暂缓回复;在写重要著作时,除紧急事件外,一切信件都暂时搁置。第16章 成为时间的朋友在理论上,连医学都无法想象人的机体能吃那么多的苦。人同钢铁一样,同导体一样,同混凝土一样,有其容许的负荷极限。可是人们突然发现,这个极限是可以超越的,人可以不靠体力活着——体力已经用完,人已经精疲力竭,但人还可以继续活着,继续活动,靠的不是医学上所说的那种力气,靠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不断研究: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第17章 超越自己的可能
- 要点
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让人超越自身可能性的方法,柳比歇夫的时间比别人多了一倍。时间统计法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数量上,而在于时间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