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读后感1000字
John King Fairbank (Editor),1973
这本书总结的是史实还是既往书本里的虚妄,我不知道。我多少有点历史虚无主义,我个人觉得皇家不能代表中国,所以皇家与外邦的联系,不能以中华的名义为外衣。可惜,大多数人认可的还是史书记载。史书是不会记录海盗们的探险和故事,也不记载下南洋或到安南的人的后果,除非像开闽王一样的客家人,最终以开疆拓土的模式自认回归中原正统文化,他们才认可,才接受,才记录一笔。因此费正清教授编辑的这本书更代表的是皇家对外邦的看法,这种腔调很有趣,主要说来就是四个字:力不从心。
以目前的角度来看,我们自然会痛骂当时的昏君,一点视野都没有,除了农耕文化以外,知识——尤其是有用的知识——的匮乏;过于庞大的疆土生长的信仰并无一致性的所谓臣民;皇家内部的权力倾轧,这三个要素导致皇家中枢对于外邦更多的是防范,而不是开展可持续互利贸易。贸易的本质应该是互利而平等的,这个不是皇家的考量,他们只要攫取,这是农耕-游牧民族的混合思维模式。对于海洋型民族而言,互惠而利更是现实选择。总之,费正清教授组织的这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许成为第二印刻印象,就是我们对历史皇家的理解。但是又必须指出的是,是乌合之众的狂欢式定义的傲慢,而并非皇家真正的傲慢,他们不仅不傲慢,反而是恐惧,他们经历过一些事,遇到过一些人,他们比山村或平原氏族见过更多的世面,他们担心外族的暴力,尤其是满清这样暴力起家的,就更为担心。因此,朝贡,更多以礼节和面子控制关系,把关系控制在一箭之地以外,而不是以刀矛可及之地。对武力的恐惧也使得宋明清自废武功,当然本来就没有必要养着庞大的军队,对于统治技巧而言,军队规模一直是个问题:过大则安史之乱;过弱则一触即溃。军工体发展不好则吞没国家,这个历史也有前车之鉴。作为中国,一个悖论就是多大合适?在各个统治层核心区,他们有他们的苦衷。似乎民族情绪上来,刚刚学会认字的人,觉得中国没有统治世界是个悲哀,而确切的说,天朝以某种形式存活2000年,朝代相迭,保存了某种温和的文明,延续了一个庞大的人群繁衍,也是另外一种成功。除去罗马模式和暴力的劫掠模式,东亚的稳定似乎给人一种奇怪的安静感,直到某个时间节点,扩张的贸易帝国非要打开这个固缩的社会,这个融合到现在才刚刚开始,但是双方都惊讶的发现难以改变对方。生活在交融时代的人们,是幸运还是不幸,最主要的是看怎样的视野了。。。
毕竟,东亚人不是尼安德特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