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 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 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 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 淮天雁叫霜。

林景熙生于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从这首诗在《白石樵唱集》中的位置和诗中“华发”、“百年”等词句看,应当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作者的老家在温州平阳,这首诗是他旅居京口时的感怀之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月夕,即月夜。年老漂泊,是人生途中最难堪的境遇之一,尤其是在自己功业无成,国破家残之后。这当儿如果再碰上衰飒的秋天,面对衰败的景象,那么凄凉酸楚的情怀就更加难以抑制了。杜甫有句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便是这种特殊的感情和典型环境相统一的范例。林景熙此诗在景物的描写上,颇有杜意。

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用“淮天雁叫霜”煞尾,略去了饮酒前的苦恼,也不写借酒浇愁的衷肠,只用酒醒后一刹那间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愁绪,深得含蓄蕴藉之致。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在这两句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位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颔联是初醒时所想:“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把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运用得何等成功。颈联是所见。上句写平视,由于在夜晚,因而远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江气”;下句写仰望,因为天空云遮雾罩,所以树梢头唯存一点“月痕”——这里,作者用“江”、“白”、“痕”、“苍”等字把左右上下写得混沌一片,既符合当时的时令天气,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更符合他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尾联写所忆,是对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叫霜”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对饮酒前情绪的暗示,另一方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作方法可以启发读者不尽的遐想。

这首诗以酒微醒时身边事物发端,继写清醒后对灯感怀,再写为摆脱苦闷而抬头时所见,又由仰首望天联想到入醉前登楼所见的水天一色的长淮,写得自然连贯、首尾完整。此外,诗句结构特殊,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第二、三、四、八各句,就都不是按照汉语句子的通常结构方式组成的。这种特殊句型的采用,不但能在有限的字句中汇入丰富的事物,使这些事物间产生各种巧妙的联系,而且使诗句摇曳多姿,形成一种峭拔清隽的风格。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292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

    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69
  • 高中文言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   周二上午,听了厦门六中杨书松老师在珠海借班做课,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必修语文第三单元的第1课《寡人之于国也》。   杨老师是一位古文修养深厚的教师,对文言文教学…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38
  • 关于《穿井得人》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古诗文 2022年11月12日
    69
  • 且乐生前一杯酒下一句及作者出处

    且乐生前一杯酒下一句是“何须身后千载名?”。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 的《杂曲歌辞·行路难》 杂曲歌辞·行路难(其三) 作者:李白…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60
  • 周邦彦《点绛唇伤感》翻译赏析

      《点绛唇·伤感》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其古诗全文如下:   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前…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58
  • 高一语文文言文的6个学习方法

    高一语文文言文的6个学习方法   高一语文文言文的6个学习方法   一到了高中不仅环境不一样了,同学不一样了,对于学习也应适当讲究方法!高一文言文学习比初中不一样,除了背诵,积累语…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4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