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 曾与吴王扫落花。

大凡怀古诗,起句破题,直抒古今盛衰之感。本诗则起笔疏宕,不涉题旨,以恬淡的景语出之,别具一格。

首句一个“绕”字,归云的飞动之势可感,显示出大自然正处在微妙的瞬息变幻之中。刹那间云消天开,诗人站在船上,俯视江中,只见江水澄澈,群星璀璨。在这静谧开阔的背景上,白鹭眠于沙滩,悠然自得。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动静相形,充满画意。白石以为,作诗的最高境界是自然高妙。他说:“语贵含蓄。……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白石道人诗说》)透过景物,追求象外之旨,则石之韫玉,水之怀珠可探。晚云悠闲,江水澄清,星斗灿烂,白鹭自适,此乃江山永恒之意。诗人蓄意刻画一个清幽的境界,是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

“鹭眠沙”一句,笔宕得极远。下联一转,“怅望”两字将全篇约束在“怀古”之思上,引入正题。此转看似突兀,实与上句脉络贯穿,极尽纵收开阖之致。“苏台柳”的形象,在宁静的夜色中依稀可见,竟使旅人愀然动色。姑苏台乃当年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国语·吴语》)于是越国趁虚而入,“范蠡……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遂灭吴。”吴王身死国灭,皆因逸豫忘身所致。诗人触景生情,他身处南宋末世,国势衰微之感油然而起。当时宋金对峙,南宋朝廷苟安半壁,以为已臻承平之世,高枕无忧,于是极园囿之乐,尽声色之娱。“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乃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姜夔虽一生困顿,寄身豪门,然对世事国运不是漠然置之的。只不过他流露的是淡淡的内心情感而已。此处“苏台柳”俨然是历史的见证。结句“曾与吴王扫落花”,道尽了千余年来“苏台”的沧桑,怀古伤今,饶有远韵。

此诗妙在碍而实通,放得开,收得拢。一起两句不着题旨,看似闲笔,却暗逗下文,让结句翻出深意。“空中荡漾最是词家妙诀。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却偏偏不入,而于其间传神写照,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动。”(刘熙载《艺概》)此诗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姜尧章学诗于萧千岩,琢句精工。有诗云: ‘……曾与吴王扫落花’杨诚斋喜诵之。”白石七绝的佳处,在于既有情韵,又能设意新奇,具有笔力,可说是兼唐宋两派之长。难怪重“新趣”与“活法”的杨万里,要喜而诵之。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299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卷三十四 ◎叙二十五首

      【南行前集叙】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53
  • 苏轼与苏辙《江上看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59
  • 李季兰《送韩揆之江西》阅读答案

    送韩揆之江西 李季兰 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r…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50
  • 描写秋叶的古诗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秋叶晓霜红湿。——张先《更漏子》   3、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王沂孙《绮罗香·红叶》   4、…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55
  • 高中金安节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以及解析译文

    高中金安节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以及解析译文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40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

    古诗文 2022年11月23日
    9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