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王十朋

东君于此最钟情, 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 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 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 隔溪烟雨醉时听。

这首《咏柳》诗,全从所咏的对象着笔,确切地说: 咏的是春柳。全诗八句写了柳,也点染上春天的色彩。

开头两句:“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东君,也就是人们乐于歌颂的春之神,他对于杨柳是最钟情的。只要春天的脚步来到了人间,陌头的杨柳,就首先呈现出金黄的颜色,渐渐地由鹅黄成为嫩绿。溪边村边池塘边,到处都是一样。它们把村村社社,妆点在绿色的画屏中间。有了杨柳,人们便觉得春天的婀娜多姿;看到柳枝,人们就意识到他们又回到了风光旖旎的阳春的怀抱。的确,此时人们充满着青春的喜悦,仿佛生活在画图之间。这两句是总写。

接着三四两句从细处着笔,写柳眉和柳眼:“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人们习惯地把柳叶和翠眉相比,一到芳春季节,千万丝杨柳一齐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尽管她们相向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人们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只要柳条上露出点点的生机,那最先苏醒的,便是青青的柳眼。杨柳是多情的,尽管不是故交,她也还是以青眼相待,从来不用冷眼白眼看人,经常保持温柔的心性。“青眼”是用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作者在第三句,用“向我”这个词组领句,第四句却用了“与人”,这都是从主观方面去观察的,其实要是互换一下,句意还是一样。即:“向我”可以改成“对客”,“与人”可以改成“与余”,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第五六两句写柳丝和柳絮:“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古人重视离别之情,往往在分手的当儿,折柳赠送行人,借柳条垂丝之长,萦牵离愁别绪,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将去的时候,柳老花飞,漫空飞絮,这纷飞的柳絮,仿佛送尽了春光,也恋恋不舍地送着行人在话别的长亭飞舞。“萦牵”、“断送”两个词都非常传神。

结尾两句写柳荫:“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暮春时节,杨柳绿已成荫,这时候人们可以“载酒听鹂”,“叶底黄鹂三两声”,这呖呖的声音,娇柔宛转,人们喝点酒,坐在柳荫下面,听着黄莺的歌唱,陶醉在明媚的风光之中,也算得上是“赏心乐事”了。要是在吃醉的时候,隔着溪流,在烟雨迷蒙中听上一番,那么“细雨润莺声”,莺儿的歌喉,该更加清脆而圆润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302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70
  • 高适《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译文及赏析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代:高适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送白少府送…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36
  • 描写大自然美丽的古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35
  • 张养浩――【双调】殿前欢_对菊自叹可

      【双调】殿前欢_对菊自叹可   元代:张养浩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登…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70
  • 苏轼《伊尹论》“办天下之大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8
  • 《【双调】得胜乐》・白朴

    诗词原文 春 丽日迟,和风习,共王孙公子游戏。醉酒淹衫袖湿,簪花压帽檐低。 夏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兰舟斜缆垂杨下。只宜铺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 秋 玉露冷,蛩吟砌。听…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4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