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田妇叹》

苏 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 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 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 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陇上宿, 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 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 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 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 不如却作河伯妇。

本诗熙宁五年(1072)冬作于湖州。诗题下有自注云:“和贾收韵。”贾收,字耘老,吴兴人。平生钦佩苏轼,著有《怀苏集》一卷。苏轼作此诗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这对缓和宋王朝的社会矛盾,调节封建生产关系等方面虽然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一些弊端,苏轼有感于此,蒿目时艰,写下了《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一类的社会政治诗。这些诗篇里虽然夹杂了诗人对新法的偏见,但并没有冲淡诗中倾注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基调。

这首《吴中田妇叹》是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写出的。诗人借田妇的口吻,集中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全诗分为两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

诗的开头二句写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亏没有多时秋天就来到了。点明了秋收的季节。紧接着诗人运转笔锋,直写雨灾。“霜风”二句写滂沱大雨使快成熟的粳稻无法开镰收割。杷,同钯。爬梳的农具因长期天雨潮湿而发了霉,镰刀也生了锈。这里用农具“出菌”、“生衣”来表现灾情之严重,使常景变成了奇句,显示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

“眼枯泪尽雨不尽”,这是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诗意。在即将收割的秋季遇上连续如注的大雨,农民怎不忧心如焚,伤心得落尽眼泪呢?又怎能忍心看着金黄色的稻穗倒伏在泥田里呢?“茅苫”二句由内心的伤痛转写抢收的行动。为了抢救粳稻,农民在田头边搭起了茅草棚,住宿在里面看管了一个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赶紧抢收运载而归。然而他们却不能享受这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

“汗流”以下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了造成钱荒的新法流弊。诗人先叙述农民担粮入市,汗流浃背,磨肿肩膀;后写米价低贱就同糠和碎米一样。经过多么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却是那么微薄的收入!“卖牛”二句承上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农民无奈只有卖牛凑钱纳税,为了烧饭,只得拆下屋里的木头,以解救燃眉之急,而顾不上明年的饥荒。这种夸张的笔墨,与司马光在熙宁七年《应诏言朝政阙失状》中所写农民“若值凶年,无谷可粜,吏责其钱不已,故卖田,则家家卖田;欲卖屋,则家家卖屋;欲卖牛,则家家卖牛”一样,都是片面的夸大言辞。不过,在新法条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当时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无钱而必要钱。这就造成一时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诗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触及时政流弊的实质。“西北”句是指当时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羌人蕃部进行招抚,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也花费了不少钱。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而官吏催逼,唯钱是求,使农民走投无路,难以为生。最后二句借用典故收结,把全诗的气氛推到了高潮。“龚黄”,指汉代的龚遂和黄霸。龚遂任勃海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他们都是以恤民宽政著名的官吏。这里的“龚黄满朝”是带着明显嘲讽意味的。“河伯妇”,是用《史记》中西门豹传的故事。在战国时邺县豪绅与女巫假托“河伯娶妇”,敲诈勒索,残害百姓。西门豹任邺县令时,为民除害,施计把巫婆投入河中。作者借用来表明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如投河自尽。这种用意苏轼后来在元祐元年(1086)写的《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中说得很明确:“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子、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朝廷忍复行之欤?”

苏轼这首讥讪新法的诗篇,它的特点并不是用政治图解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倾向,而是选取典型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动,通过叙事抒情,间用议论的方式,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读来感到真实动人。全诗的结构布局紧紧扣住诗题的“叹”字,写得层次分明而又步步深入。首先叹息稻熟苦迟,其次哀叹秋雨成灾,复次喟叹谷贱伤农,末以嘲讽官吏,逼民投河作结,更令人触目惊心。整个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尽管这是与反对新法的偏见交织在一起,也是不能轻易抹杀的。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312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辛弃疾――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宋代:辛弃疾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55
  • 谒金门·风乍起古诗及译文

      谒金门·风乍起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   【乍】忽然。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43
  • 卖花声 郭麐

            秋水淡盈盈,秋雨初晴,月华洗出太分明。照见旧时人立处,曲曲围屏。  风露浩无声,衣薄…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48
  • 《千金求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千金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119
  • 郑人买履文言文赏析

    郑人买履文言文赏析   郑人买履:《成语词典》谓出《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43
  •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这两句是说,烟浪打湿了船蓬,身上寒冷,难以安眠,在干蚌壳上再添点油,点亮渔家特有的灯火,面对孤灯而愁眉不展。诗句写出了渔…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5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