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读后感1100字
摩托车修理工的自我修养。
工匠精神有三种取向:创新、精进、坚持。用那种含义完全取决于目的。比如《工匠精神》主要取创新的含义,把工匠精神定义为某种能让认知盈余转化为产品和价值的东西;“大国工匠”取精进之意,潜台词是作为一个高级技术工人,你的劳动和创造对国家是有价值的,国家需要你这样的人才(高级螺丝钉);一般的企业和老板更喜欢取“愚直的坚持”这样的含义,工匠精神更多的带有“忠诚”的味道:对你的工作忠诚和尽责,就是对老板负责。多好的员工。
但是,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三种取向都只是在给“他人”创造价值。所以有人一面说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一面批判着现实的功利主义,可是当问题变成“你会在自己身上实践工匠精神吗?”答案就分两路:口头上说着“当然”,心里想着“去你妈的工匠精神,我又不傻,凭什么给人多干活”(•ิ_•ิ)?
这本书以一种曲折的形式表达了把工匠精神用到自己身上是一种怎样的效果。读的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两个词:心流和具身认知。作者始终在围绕这两个词表达,却一直没有把它们说出来。投入一件事会获得快乐,这是心流体验,而且这种体验能超越经济利益(换句话说你能让人获得这种体验,人们也会多花钱)。做事的过程还能让人收获知识,这是具身认知。往上追溯,二者都可以回到哲学上知识的经验主义,当然,也可以换成阳明哥的思路:格物致知。格物不仅能致知,还能致心,达到庖丁宰牛那样心物合一的境界。也可以由进化的思路追溯:人的思维本来就是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实际,要发展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ta动手,手舞足蹈地学习什么的,最有爱了。对于大人来说,如果在工作里感受不到快乐,那么就得从业余活动中补充这种快乐,作者也说了,这种活动最好是动手的,工艺美术神马的。另外根据心物合一的观点,对物质的追求其实也是对精神的追求,代表了一个人的品味和格调。
回到摩托车维修工的自我修养。作为一个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摩托车维修工,作者既拥有自下而上的摩托车维修的经验知识,也有遥远的自上而下的理论知识,只是这两种知识并没有完全联结起来,谈一个的时候就完全扔掉了另一个。所以作者虽然有两种层次的知识,但是读的时候这种知识的断层感还是让人感觉有点遗憾和难受。不过作为一本有多学科思路的书,这书总不至于太差,跟摩托车有关的部分更是有股机器、汽油、固执和专注的混合味道。
一个好的理论总是能够推广,工匠精神其实是刻意练习理论在工作上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能获得心流体验。把这种精神用到感情生活中,就成了爱情地图。
读这书的额外收获是发现人有时候也会和书一样有趣,读书和读人都是获得“别处的生活”的方法,这大概也算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