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900字
鲁迅,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都说鲁迅的作品好,到底为什么好?
我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人为本,立足于时代,反应社会生活。鲁迅的作品便是如此,对人性的剖析,对当时社会的思考,无疑是深刻而精准的。
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有一条公认的标准,那便是时间。能留下的便是优秀的,简单而粗暴,但却屡试不爽。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条可以加上,那便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想想你看过的书,很大概率上首先想到的不是书名而是书中的人物。一如:贾宝玉,林黛玉,林冲,武松,堂吉诃德,拉斯科尔尼克夫,安娜,罗密欧,朱丽叶。。。一句话,文学即人学。这是一条真理。再看鲁迅的作品:狂人,赵太爷,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如此鲜活生动,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何以如此?因为鲁迅写出的不单单是虚构的人物,而是真实而普遍的人性,这也是优秀作品共同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人性是共通的,无论伟大、渺小。在这一点上,鲁迅依然是五四以来第一人。
叙述描写是每个作家最基本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是否可以评判优劣?作品告诉我们,可以。这里,我想借用余华老师举过的两个例子。在《狂人日记》中,刚开始有一段描写:“。。。何以赵家的狗多看了我两眼。。”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个精神异常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余华说很多作家写了成百上千字,给读者的感觉还是精神正常,而鲁迅只用了一句话,高下立判。
再比如,在《孔乙己》中,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写他是如何走来的。于是,我们读到了「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坎坐着。」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坎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后,令人赞叹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最后,鲁迅的文字简洁有力。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在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