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会过去》读后感1200字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
这首诗可以形容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它讲的的是每个人都不敢说或说不清楚的自己。
一本薄薄的书,讲作者本人在刚刚经历母亲病逝之后的一段弥漫着悲痛和思念的、近乎自我放逐的生活,通过对自我的大胆剖析,体现作者对于人生、人性、亲情、爱情、友情以及成长丰富而透彻的思考,有着浓郁的自传色彩。
人的经历和感受大抵都相同,所以我们总是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生活的答案。这种感觉犹如黑夜中跋涉遇见了同行的旅伴,或者犯错的人找到了共担的同伙。是从对方的身上照见了自己也好,说伤心人别有怀抱也罢,总是能于悲凉之中生出些心有戚戚的温暖。也是一种别样的治愈。
有时我们排遣伤痛,是要有破釜沉舟、死而后生的勇气。
正如这部小说,很沉重,很负面,很真实,很深刻。爱和无奈,负疚的悲伤,自戕般颓唐,唯其将一切坦白得如此彻底,才能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心和解,找到与悲伤相处的合理方式,尽快回到现实。也许这是走出悲痛最直截有效的方法,更能给予人慰藉,更接近真实,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我不知道若不是经历了父亲从生病到永远离开这二十年里,随着他病情发展,包括他在内我们所有人的痛苦也逐渐加深的全过程;若不是最后那些寸步不离的日子里反反复复被考验的希望和直到最后一刻依旧不愿相信的倔强至今难忘;若不是悲痛、懊悔、遗憾和思念交织着怜惜之意久久地地攫住我不放;若不是父亲离开后母亲一直和我住在一起,我目睹着她日渐衰老退化,她的每一个变化都让我惶恐不安却又有深感无力;若不是父亲离开后紧接着不到两年时间里又有几位亲友的长辈相继离世……我会不会对书中所言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
中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到四十,仍是一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散漫心肠,在青春与中年模糊的边界懵懂而没心没肺地且行且忙且疏狂。不幸突如其来——第一位亲人的突然离去——犹如当头棒喝,宣告并确立了中年开始的节点,一道刺目的生命的新课题兀的横在眼前:死亡——从此,亲人的离去有如开启了多米诺骨牌模式,悲伤惶恐接踵而至,你甚至不由开始猜想这串异常沉重的死亡珠链上的最后一环……
是的,终有一天,一切都会过去,欢喜和幸福会过去,悲伤与痛苦也会过去,最糟的和最好的,一切都会过去。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所以渐渐地,我们发现,即便我们心中极其悲观消极负面,也丝毫不影响我们继续过正常的生活:看见一朵花就满心欢喜,看见一只狗狗心就立刻柔软,看见一个新生命就心生怜爱,而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会奋力去追。夜晚属于自己,白天属于生活。
渐渐地,当明白生活的真相之后,我们甚至不需要时间这一剂良药就可以原地复活。
最后,生活将我们都变成了哲学家和智者——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想起莫泊桑的一段话: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