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读后感1600字
【李书崇:《死亡文化》——以死为歌的思考】
在济大到杆石桥的102路公交车上,炙热的空气肆意地弥漫着,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李书崇先生的《死亡文化》,所思所虑极具启发。尤其,自己对于死亡研究颇有兴趣,想着就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自杀史做一番研究与分析;或许可以,因小见大,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的荒诞行为有一点新思考。
正如图书简介中所言,“死亡是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所以任何人不能重复体验、表达感受,这种无助和未知感让人对死亡有着本能的畏惧。其实,死亡是美丽庄严的,它消弭了人类所有的灾难,让一切生命获得了永恒。”如果说人是一个从无到无的过程,死亡的价值便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局限——这并不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解读,而是坦然接受死亡赋予的礼物,尽可能的“认识你自己”。
李书崇先生以死亡的中西比较为全书基础,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人类如何以战争、巫术、酷刑等进行着“死亡的艺术”。就像书中一开始所言的那样,“在全部已死的人类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死于衰老。就是说,绝大部分死于意外:要么是天灾–例如饥馑、瘟疫和其它生存环境的恶化;要么是人祸–例如战争、动乱、暴力和其它形式的自相残杀。”对此体会不可谓不深,一部《国际关系史》即是一部战争史、条约史;且各自都以为自己站在了正义与真理的一边。
在《死在东西方》一章中,李书崇先生着重讲述了中西方基于文化与心理的差异,形成了对死亡不同的认知与态度。西方以希腊为代表,对死亡的厌恶,对生活的热爱构成了其死亡文化的基本态度。但从苏格拉底的死亡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二元对立的,死亡可以让他更好地追求灵魂。在中国,对死则是讳莫如深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术;倒是佛家,对于死亡很是豁达,却也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战争是值得歌颂的,不管它以什么名义进行。世界上也没有任何战争是伟大的、光荣的、正义的……所有的战争都只有一个特征:丑恶。卡莱尔在《过去与现在》中说:“天底下没有什么比两个人咬牙切齿、横眉怒目,互相打得皮开肉绽更为丑陋了;它将宝贵的、活生生的人体,将无价的、活生生的灵魂,变成一堆无名的,仅能当作肥料的腐烂尸骨。”
——李书崇·《死亡文化》
我一直觉着上一段话是我想说而未敢言的——在国际关系分析中,依然虚假地论证着战争的合理性。而战争,也只不过是国家以士兵为工具,拥有家庭与爱的陌生人之间为了不知名的东西你死我活。人类作为整体,也是从无中来的,假若一天人类终将迎来死亡,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唯留下死亡。
战争绝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中,个人与个人不是作为人,甚至不是作为公民,而是作为士兵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也就是说,他们决不是作为自己国家的成员,而是作为国家的保卫者才成为仇敌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李书崇先生以亚历山大东征与蒙古西征讲述了,“欧亚间的战争,就是东西方文明的撞击。而一种文明的扩张,往往也必须由死亡开道。”所以蒙古人的屠城给西方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十字军东征,则打着良善与神的名义,行着对钱财赤裸裸的追求——可笑的是,金银珠宝在多个人的手中流转,而当初拥有过的人已化作白骨,寻不到一点生存过的痕迹。
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斯·华尔兹将战争的原因分为人性、国家与国际体系三个层次——这无疑属于实证主义时代最为精简的概括了。一直强调战争,那是因为自人类开始存在过的850多亿人中,“天灾,人祸,战乱,瘟疫,是战争与和平两大时期中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当死亡以这种方式毁灭人类时,人类是可怜的,无助的,人类不得不死。”
本书无疑是从历史角度来梳理死亡的,或许看一看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死亡》,又会得到新视角的解读。因为在死亡面前的渺小,我们不能不多一点努力,多一点对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