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人类史》读后感1200字
《极简人类史》,大卫 克里斯蒂安,9.7万字,阅读时长8小时
对以“极简”二字作为书名开头的书,向来有些不屑的,觉得这类书未必很靠谱。不过最近还是被《极简人类史》这本书的多维宣传攻势拿下,不单是阅读软件上的推送和排名,还有不少书友的阅读记录,书店里这本书也是摆在热销柜台的显著位置,让人不得不去关注它。花了8个小时读完,此书还是有不同于别的通史之处:
1、以9.7万的字数写完人类史,确实得需要极简的文字才行。如何做到这一点,最大的方法之一,是作者并没有去关注不同的国别、种族,而是把所有的人类当作一个整体,从而避免了陷入中观或微观历史的细节。如果这样,那这本书就很难被称为“极简”了。这正是本书的一大特点,用全局观、大图景的方式来审视地球、生物、人类的出现和发展。
2、越是拥有大历史观,越会让人更清晰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以及更清醒地看待生命和生活。45亿年寿命的地球,35亿年前首次出现原核生物,20亿年前出现单细胞生物,6亿年前才出现第一批多细胞生物,5亿年前才有生物从水中登上陆地。多么大的一个图景呢。再向下审视人类,700万年前开始双脚站立;25万年前进入采集狩猎时代,开始步入现代人类阶段;1万年前开始进入农耕时代。多么让人唏嘘的图景。
3、对人类历史的断代和划分,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之一。西方史学家一般更喜欢使用上古、中古、近世之类的分法,而本书分为采集狩猎时期、农耕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个划分中,三个阶段分别为20万年、1万年、250年。是不是一种很有启发意义,或者说换个角度审视人类历史的分法呢。
4、阅读中有一个感觉,作为读者,把这本书与《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未来简史》,以及《三体》这类书结合起来思考,更能建立对宇宙、地球、人类走向深刻理解的大历史观。
5、书中有节内容颇引起我的关注。从历史学的角度看20世纪的两次危机,与金融学家所见的角度对比,更具有启发意义一些。作者把1914-1945年看作一个阶段,认为“曾经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国际金融业和贸易体系的崩溃,是导致增速减缓的部分原因。1870年至1950年间,投入国际贸易的世界生产总量比例发生实质性下滑”。由于自由资本主义不断引发的危机,导致了理论界对社会机制的思考,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美国和苏联成为新的超级大国。他们拥有自己的盟友和附庸,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随着东欧大部分国家的加入及1949年毛泽东(1893—1976)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阵营的规模和实力得以壮大” 。
再比如这一段表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经济周期相当于农耕时代的马尔萨斯增长与衰退周期循环。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周期是生产过剩(或消费不足)引发的,而马尔萨斯灾难主要是生产不足(或消费过度)导致的。
这都是使我们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视角,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历史、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和变革的绝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