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的课堂密码》读后感_3000字

《李镇西的课堂密码》读后感3000字

李镇西的课堂密码

#2018读书计划之NO.3#

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

这画风似曾相识,让我瞬间想起了南帝北丐,东邪西毒,盖世神功,出神入化。李、魏二位教育高手,都是从一线走出的教育大家,也都有自己行走天下的独门绝技。走进这本书,就是想一探究竟,解开李镇西李老师的“课堂密码”,习得驾驭课堂的独门秘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当代的教育大家,单从一堂课就想窥其全貌是不可能的,说实话,这节课只能展现李老师深厚功力的冰山一角,所以我准备立足这堂课,再结合自己对他的了解来破解他魅力课堂的密码。

密码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爱,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取得课堂效果的前提。

听李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舒服。不刻意、不做作,听得进去,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下课的感觉,这就难怪学生会喜欢了。

其实现在年轻老师的个人素质已非昔日可比了,本科起点,专业学习;教师从业资格证也已经纳入国家考试更正规也更加难考;上班后有更贴近教学实际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踏上信息的高速路,校园网、资源库,备课资源更为丰富;电脑、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

可为什么上课难,课难上还一直困扰着老师们呢?

是老师的业务能力不过关吗?我想不是的,因为我们把更多心思放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落到重视‘器’的层面,注重了技能技巧却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孩子是人,老师也是人,活生生的人,在人的面前,情感重于器物,无论老师课备得多充分,多精彩,也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行,学生不捧场,你忙活再多也枉然,所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鸦雀无声、死气沉沉的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教师满堂灌,学生闷头记,那真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完美的填鸭式教学”,可这样的课堂适合少年儿童吗?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把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哪里会有爱的成分呢?细观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他是把教学当成一种追求,一种享受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这堂公开课,他从头里就一反常规,没有敬礼、没有问候,没有常见的繁文缛节,老师亲切的话语,孩子放松的回应,这堂课就这么自然而然地上了起来,按理说初一的孩子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爱交流爱发言了,可在李老师的引领下,课堂上呈现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有的小齿轮都围绕着“理想”这一内容一一咬合,在大齿轮的带动下开始越来越和谐地运作,孩子们有问不完的问题,交流不完的心语,课上完了,孩子却意犹未尽……要知道这是堂公开课,是借班上的课,也就是说用的不是李老师班的学生,可仅仅一堂课的接触,孩子们就喜欢上了李老师,连孩子们自己都说,“课上被欢乐淹没了。”后来这帮孩子又请李老师去上了一堂课,李老师就跟他们讲了 “未来班”的故事,他们听得特别认真。一下课,有个孩子就走过来,送给李老师一幅肖像画,铅笔素描的,还有一个孩子送了他一个小工艺品……

一堂课就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李老师靠的是什么呢?

一是他坚持多年的教育理念:

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

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李老师曾说过,爱心和童心,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建立了贴心的伙伴关系,学生才不怕错,才不会有恐慌心,才敢畅所欲言,童心使他能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使他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

二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在平时他就是孩子们的“王”,他会和孩子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比赛扮鬼脸,连班规的制定都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你听过老师压堂,学生可以惩罚老师的事情吗?这可是李老师的真人真事,一位老师若修得一颗童心,他就能成为孩子们乐意信任的师者和共同进步的伙伴。陶行知说:“当学生不觉得你是老师时,你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李老师是我们的榜样。他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心心相印的过程,良好的关系就是最好的教育。

密码二:研究学生怎么学是关键。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对课堂对学生的敬畏之心,让李老师几易其稿,最终敲定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讲解知识的过程。他认为,最好的学习就是讲给别人听,这是个常识。

备课时他细致入微,虚心请教同行,主动请教诗作者流沙河。

研读教材,寻找“亮点”。可以带着学生以“诗的特点”为研究重点;可以借鉴语言的运用练习仿写;可以谈理想,但避免把语文课上成班会课;可以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以“诗的本质”为切入口教学……

重点研究如何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他认为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不仅想“教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

每一节优质课都不是偶然得来的,授课教师精心而智慧地备课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李老师设计教学的过程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和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密码三:善于反思得提升。

课堂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的反思很正常,但李老师进行的是公开的反思,深入地剖析了这堂课的“得”与“失”, 不惜曝晒自己的“遗憾”和“败笔”,这份勇敢与真诚震撼到我,这就是大家风范了,他知道会引发很多同行的思考,最后受益的还是学生。行成于思毁于随,李老师在这堂公开课上的大胆尝试,就来自他多年教育反思的智慧。特级教师不是天生的教学专家,李老师每天都坚持记日记,反思教育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李老师的教学反思,得失并重,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再认识直指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思考出对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反思绝对是有效的教学反思,而每一次自省后的知行合一,必然会让自己的教育之树更加根深叶茂。

密码四:读书增添魅力值。

教师的高度决定课堂的高度,有魅力的老师总能用自己的德行和才华征服学生。李老师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每天阅读量不少于一万,写作量不少于3000字,我无限的相信书籍的力量,没有乐于并善于阅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充满书卷气的学生。”李老师还童心大发的专门做过实验,他告诉大家读一万字只需要20到30分钟的时间。李老师年轻的时候,教育类的书读得多一些,特别是语文特级教师的教案以及语文教学方面的杂志。后来转向古典文学、人物传记,而文史方面的书读得越来越多,包括政治、哲学方面的书。爱因斯坦说:“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阅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上出有厚度的课。

最后,用李仁甫老师的评价结束我的书评——“李镇西的课堂显然是一种不可多得、难以复制的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这种课堂,强调的是随机、即时地生成,可谓之‘生成课堂’。”

智慧的老师智慧的课堂,李镇西的课堂密码破译完毕。

蕾于2018.1.22凌晨00:08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3816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铁杵磨成针》读后感300字

    不知不觉就到周末了!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不能出去玩了,我便看起了《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讲的是:李白小时候非常贪玩,有一天在李白又一次逃学的路上,他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用…

    读后感 2022年7月8日
    99
  •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作文350字

    今年的生日礼物很特别:买了两本书作为生日贺礼送给了我。 其中一本是《海底两万里》,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打开这本书,我怀着好奇之心,就和书中的主人公呢蒙船长,乘坐着罗迪廖瑟号开始…

    读后感 2022年7月10日
    100
  • 《给孩子一生最温暖的父爱》读后感300字

    我读了《给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这篇故事,我的眼前就会模糊,我仿佛已和故事中去世的不顾自己生命的梁冬华交上了。那次的遭遇是洪水!用尽所有,为女儿在一片汪洋中筑就了一条生命的小舟。他是多…

    读后感 2022年6月19日
    537
  • 《月下小景》读后感800字

    《月下小景》读后感800字: 我非常喜欢沈从文的作品,除了边城,还有《月下小景》也是令我如痴如醉的,让我感悟深刻。 沈先生淡淡的描述又带领着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为人类所疏忽、…

    读后感 2023年2月15日
    28
  • 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8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读这本书,首我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常提起唐诗,讲宋词很少。在宋朝,文化和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端。宋词是…

    读后感 2022年10月21日
    67
  • 读书之《南渡北归》读后感800字

    坚守己身,昂然向前——读书之《南渡北归》读后感800字: 文:程思远。《无问西东》是今年很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观影之后,我有了一股强烈的冲动,去走近和了解那个时代,那些人的生活和故…

    读后感 2023年2月9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