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读后感1400字
《碎片》 青山七惠
《碎片》获第35届川端康成文学奖(2009年)描写女大学生我因机缘巧合,与父亲一同参加采摘樱桃之旅,旅途中,瘦弱得没有安全感的父亲,在旅行途中渐渐增添了不可思议的存在感。父亲的言行碎片、记忆断片,与我所拍的风景照片重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静静的爆发力。
本文由三篇短文集《碎片》《榉树的房间》、《山猫》构成。
我是通过微信读书的读书推荐看到了《碎片》这本书的名字,首先它的第一感觉给我是“破碎的镜子”,一个完整的镜子,当你照镜子时你会看到你完整的一个人,可当镜子突然产生一条裂痕,你会看的很不完整,最终会成为一个个碎片,无法去拼成一个完整的镜子,人生是一面镜子,而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片片碎片。
作者在其中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来为我们诉说这个故事,各种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加以烘托出人物内心真实情感,为我们展示了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微妙情感,为我们勾勒出生活的大致轮廓,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大都相同,不行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了解了这位女作家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碎片》这个短篇集,翻开书它的第一句话就是“远远看见拖着一条棉花棍般剪影的爸爸朝我招手,新的一天开始了。”作者描写自己的父亲的“穿着马球衫的爸爸,把扣子一直严严实实地扣在领口,看上去就像是被贴在这道风景上的一张邮票,又像是碰巧路过在这儿的人”,“马球衫紧紧贴着爸爸瘦弱的上身,从他那制服短裤下头露出来的小腿,显得羸弱不堪,仿佛用脚尖随便一踢,就能把他踢到在花坛上似的”,这是作者对于父亲的描写,我们知道父亲是如此瘦弱,不能给与我安全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与父亲参加了只有我和爸爸两个人的樱桃采摘一日游,说起这次一日游本来在妈妈和哥哥、鞠子发起下,最终由我和父亲参加,作者对于童年时一段事情的描写也说明自己对父亲的印象是不好的,文中说到“身子干瘦、脸色苍白的爸爸和晒得黝黑、体格健壮的哥哥扭在一起,就好比幼稚园小朋友在挑战高大威猛的相扑选手……剩下的只有说不清是同情还是轻蔑的情感。”就是在这种情感与环境之下,作者开始于父亲开始旅游,在这种奇怪味道的谈话之中,全程十分不自在,其中作者提到了大学老师留下的摄影作业题目“碎片”,在这期间陪着父亲去采摘樱桃,让我也了解了父亲不为人知的一面,旅游结束之时父亲回答“碎片”就是指生活的全部,每个瞬间,这让我不以为然,这也恰恰说明两代人的想法与沟通的不同。
文中写道“只要想起一件事来,就会想扣动了扳机一样,别的回忆也接踵而来。覆盖在这些回忆上的羞耻感,随着回忆的次数增加而程度不同。第一次想起某件事的时候,最使我感到羞愧。随着回忆次数的增加,羞耻感渐渐减弱,但是,不只是因为回忆的距离太近还是太远,焦点变得模糊不清起来。最后可能变成朦胧的磨砂照片一般”,作者无论对于家庭的回忆还是父亲的回忆,而最终由于时间的冲洗而变得一切都那么的自然,有时候我也在想究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到底依靠什么才能维系这个纽带,似乎自从开始我们的身体上就不停的系上一条条看不见的纽带,无法挣脱,但是对于时间这条长河,我们永远似乎都无法猜透下一个苹果是不是会落在你的身边。
作者描写的静默平淡的故事,用很平淡的色彩来诉说故事,如同没有上过色彩的素描那般。我们大多数也许会记得在《一个人的好天气》开场白“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青山七惠对于这个朦胧的意向把控的很好,全文看起来平平淡淡,但似乎给人带来温暖,透过现象来感受每个人的真实情感。@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