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夏歌――李白诗词全集

  子夜吴歌·夏歌
  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注释】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赏析】
  这首诗讲的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
  诗首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
  “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1535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

    古诗文 2022年11月23日
    45
  • 《口技》《卖油翁》阅读答案

    (一)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46
  • 唐诗长干行·君家何处住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崔颢

    作者:崔颢 朝代:〔唐代〕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译文及注释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译文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23
  • 王冕僧寺夜读

      【文言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r…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64
  • 文言文《胡瑗传》

    文言文《胡瑗传》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经术教授于吴地,达四十余年。   景..初年(1034),朝廷改定雅乐,下诏求通晓音律之人。范仲淹特荐举胡瑗,胡瑗以平民的身份在崇政…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40
  • 《戴震难师》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古诗文 2022年5月16日
    16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