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大中二年(848),杜牧由睦州刺史内升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九月即由睦州启程赴京。此诗是他离睦州时所作。诗中表露了他由外任归朝的喜悦心情。
解印书千轴,重阳酒百缸。
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
岩壑会归去,尘埃终不降。
悬缨未敢濯,严濑碧淙淙。
解印书千轴,重阳酒百缸——本诗开首二句就直抒其离开睦州的喜悦心情:解去这刺史的官印,带上我千轴书卷;今日正逢重阳佳节,我要痛饮百缸美酒。这很有 点像老杜“白日放歌须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劲头(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这两句的第二、第三字之间都省略了一个实质性的动词,一是 “携”,一是“饮”,但读者完全可以凭感觉补充,这是诗人有意留下的语言空白。“书千轴”,就是书千卷。唐时的书都如画似的以轴卷起来,成为一卷。
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上一句“重阳”已点了题中的“晚秋”,这二句继续以“凉风”、“红树”点晚秋,以“晓月”点早发,如彩画似的描绘出一个深秋 之晨在习习凉风中挂帆远去的境界:其时一钩晓月已快下沉到江面,江岸上的满树红叶在风中摇曳。这风、这树、这月、这江,都有一种活泼的动感,而且色彩鲜亮 明丽,这都是诗人欢快心情的一种外现。
岩壑会归去,尘埃终不降——这二句既是在江行中的所见所感,又是一种语意双关的隐喻。船在往前 走,似乎感觉两岸的山峦在往后退,这便是“岩壑会归去”的语句来源。但它内里的语意不正是“千重阻碍(千岩万壑)总会过去的吗”?连接下句意思更为明白: 小人奸佞(尘埃)给我带来的厄运终有不降临的一天(字面是说一路上风平浪静没有尘土,这也正是江行的感觉)。联系《新定途中》“万山深处一孤舟”一语,更 能体会“岩壑会归去”的深沉涵义。
悬缨未敢濯,严濑碧淙淙——这二句意味颇深。前句用《孟子·离娄》中的典故:“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句中“严濑”,指《睦州四韵》中所说的高隐严子陵钓台边的飞瀑山泉。睦州桐庐有桐溪,自桐溪至于潜有九十六濑,第 二即严陵濑。此两句意为:严濑碧清见底(淙淙,水声),我想濯我冠上之缨,但又未敢。为什么呢?因为严濑如严陵一样高洁,我如今尚在官场奔走,恐仕途浊气 亵渎了这碧清的净水。
诗贵有饱满的内涵。既要有晓畅的语言,自然的结构,引人的意境,又要有含蓄的意蕴,深沉的情思。如此才能令人沉 吟、玩味。即如此诗,有鲜活的激情,有彩绘的画面,有语意双关的隐意,又有一个朦胧多义的结尾。古人说“诗无达诂”,就是承认诗的内涵的多义性。我以为: 杜牧是十分崇敬严子陵的,但为自己未能达到他那样高的境界而有愧,故而未敢在严濑濯缨,这就显出了他与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徒的差异,同时也符合他入世与出世 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