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借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渔父形象,讽喻现实社会尽是浑浑噩噩、追逐名利之徒,由此反衬“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者的难得和可贵,渴望洞察社会现实的清醒之士涌现。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这两句刻画出一位睿智的老渔父形象。上句是一个共时性画面: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纶,钓鱼 的绳子。下句是一个历时性的交代:这位静静地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朝夕,就是早晨和黄昏,意为几十年朝朝暮暮都在芦花深泽静垂钓绳。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这两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楚顷襄王放逐屈原,屈原至于江滨,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两句是以渔父之口,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 的独醒之人。
渔父,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一直是一个超然物外的智者形象。从屈原的《渔父》(一说假托)到柳宗元的《江雪》,直到杨慎的 《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渔父都是老庄式的哲人的化身。杜牧笔下的渔父多了一点氛围和形象的描写,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是诗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或 者说是自我的客观化,实际上诗人就是一个独醒者,“不曾逢着独醒人”不过是诗人感到世无知音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