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樊川文集》未载,见于外集,最早见于五代人王定保所作的《唐摭言》中,说此诗是大和二年(828)杜牧在 洛阳应进士举,“东都放榜,西都过堂”时所作,时年二十六岁。唐代考进士本在京都长安,这一年在东都是变例。唐代考进士照例在正月,二月放榜。及第后,必 须过关试,亦即“过堂”,才算成进士。杜牧于榜发及第后将赴长安过关试,故诗中“未花开”有双关之意。此外“春色”、“入关”亦皆双关之词。唐人诗往往谓 过关试为春色。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都将春色入关来。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此两句是说进士考试在东都洛阳放榜之时令:早春二月,花还未开,亦是说尚待到长安“过堂”才算成进士,以故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回”,是指自己,因杜牧家在长安。
秦地少年多酿酒,都将春色入关来——这两句亦是双关,从字面来看是说: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我们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而实际是隐喻前去参加关试(过堂),而且充满必胜的信心和豪气。
这首诗的妙处是通篇运用双关手法,既写出应试的实际时空,也写出应试顺序时空和心理时空;而其打动读者的魅力主要在于它有一种青春的豪迈之气。诗人对已 取得的平静而不骄矜,对未通过的沉着而有信心,全诗丝毫未流露少年得志的轻狂,而是充满对生活和未来的热爱和欢快,实在是一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青春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