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

  

  [元代]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干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干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干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2231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天净沙冬原文

      天净沙·冬   元代: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译文   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的山前…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61
  •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润玉笼绡   宋代: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69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作者: 韩愈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155
  • 州桥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古诗文 2020年3月21日
    608
  • 《文言文》课后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课后习题附答案   一、辨字组词。   弈( ) 诲( ) 惧( )   奕( ) 悔( ) 俱( )   矣( ) 曰( ) 援( )   唉( ) 日( ) 缓(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59
  • 先府君行实文言文阅读

    先府君行实文言文阅读   先府君①行实 [明]张惠言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滁迁常,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端,当明弘治中,居南门…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