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鉴赏】

  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2382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写石头城遗址的诗词大全

    石头城遗址,在南京市西北清凉山后。清凉山,又名石头山,1000多年前长江还在山下滚滚流过。石头山历来是江船登岸的地方,也是防守南京的战略要地。石头城南北全长约3公里,城基遗迹为赭红…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01
  • 《张衡传》(全)

    原文译文已校对作者EMAIL:wangbenquan@126.com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古诗文 2022年5月15日
    184
  •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两句是说,宫中众多的如花似玉般美艳的宫女,整日盛妆打扮,以盼“春日”(皇上临幸),可是她们有几…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73
  • 范成大《秦楼月·楼阴缺》鉴赏及译文答案

      《秦楼月·楼阴缺》   宋代: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秦楼月·…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72
  • 《子罕不受玉》文言文翻译

    《子罕不受玉》文言文翻译   子罕不受玉的作者是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子罕不受玉》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137
  • 《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运河》原文与翻译

      原文: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①,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瑄…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7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