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书北台壁·黄昏犹作雨纤纤》翻译赏析

  《雪后书北台壁·黄昏犹作雨纤纤》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前言】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

  【注释】

  ⑴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⑵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⑶幌:帘幕。

  ⑷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翻译】

  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赏析】

  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

  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171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用原文回答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相关推荐】 《治水必躬亲》 文言文《治水必躬亲》教学参考资料 《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对比阅读 《治…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125
  •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

    古诗文 2022年5月24日
    175
  • 七子之歌――闻一多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66
  • 常用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字呢?文言虚字就是文言文的虚字。所谓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如果详细地说,文言文不完全是古代汉语,只能说是大致一样。 古代汉语现在虽说不通行,但是有遗留,在一定场合下还是…

    古诗文 2022年5月17日
    107
  • 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56
  • 郭纯哭文言文阅读及主旨

    文言文   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检有实,旌表门闾。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翻译   东海郡有…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36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