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瑀字时文幼以教行闻原文及译文

  萧瑀,字时文。幼以教行闻。聚学属文,端正鲠亮。常修梵行,每与沙门难及苦空,必诣徽旨。常观刘孝标《辩命论》。恶其伤先王之教,迷性命之理,乃作《非辩命论》以释之。高祖定京城,武德元年,迁内史令。高祖乃委以心腹,凡诸政务,莫不关掌。高祖每临轩听政,必赐升御榻,呼之为萧郎。瑀孜孜自勉,绳违举过,人皆惮之。及太宗临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高祖常有敕而中书不时宣行,高祖责其迟,瑀曰:“今皇墓初构,事涉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比每受一数,臣必勘审,使与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 瑀见事有时偏驳,而特法稍深,颇为时议所少。房玄龄、杜如晦即新用事,疏瑀亲封伦,瑀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而辞旨寥落。太宗以玄龄等功高,由是忤旨,废于家。俄拜特进、太子少师。太宗常谓瑀曰:“朕欲使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瑀对曰:“臣观前代国诈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盘石之囤。封建之法,实可遵行。”太宗然之,始议封建。寻坐与侍中陈叔达于上前念诈,声色甚厉,以不敬免。明年,征授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瑀多辞辩,每有评议,玄龄等不能抗。玄龄、魏征、温彦博尝有微过,瑀劾之,而罪竟不问,因此自失。由是罢御史大夫,不复预闻朝政。太宗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谓瑀曰:“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瑀再拜谢。魏征进而言曰:“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怒之以劲。”太宗悦其言。瑀请出家,太宗谓曰:“甚知公素爱桑门,今者不能违意。” 瑀旋踵奏曰:“臣顷思量,不能出家。”太宗以对群臣吐言,而取舍相违,心不能平。瑀寻称足疾,时诣朝堂,又不入见。二十一年,从幸玉华宫,遂疾于宫所,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萧瑀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与沙门难及苦空 难:辩论

  B.必赐升御榻 升:登上

  C.及太宗临雍州牧 临:驾临

  D.颇为时议所少 少:非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萧瑀“端正”“守道”的一组是(3分)

  ①乃作《非辩论命论》以释之

  ②孜孜自勉,绳违举过

  ③使与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

  ④遂上封事论之

  ⑤宰臣参议朝政,瑀多辞辩

  ⑥时诣朝堂,又不人见

  A.②④⑤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③④⑥

  6.下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瑀深受皇帝的信任,被视为心腹。高祖在位时,各项政务都要咨询他并让他掌管;太宗即位后,甚至把事关国体的大事都摊开来向他请教。

  B.萧瑀有时执 法过于武断,也招致了不少非议,他曾经不加详查,就检举仅仅犯了一些微小过失的房玄龄、魏征、温彦博,因而又一次被罢免了官职。

  C.萧瑀的一片赤诚之心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唐太宗用“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这样的诗句高度评价萧瑀,而且认为他的正直的品格自古贤臣无出其右。

  D.萧瑀早年爱好佛教,晚年有出家之愿。他曾经向唐太宗郑重提出了这个请求,也得到了太宗的允许,但他随即就改变了主意,这让太宗心里非常不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坐与侍中陈叔达于上前忿诤,声色甚厉,以不敬免。

  (2)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怒之以劲。

  参考答案

  4.C(“临”在此处意为“亲自担任,当时李世民并非皇帝)

  5. C(本文中的“端正”“守道”,是指行事正直,格守正道。据此,(4)是因为自己受到冷落而上奏皇帝;(5)只是表明他能言善辩(6)是他情绪消沉的表现。均不符合题意)

  6. B(萧瑀弹劾房玄龄等,不能表明他执法过于武断;“不加详查”的说法也没有根据)

  7. (1)不久因与侍中陈叔达在皇上面前激烈争辩,声色很严厉,以不敬罪被免官。(关

  键词“坐”“忿诤”“上”各1分,大意2分)

  (2)如果臣子因为严格执法而违逆众议,圣明的君主会认为他忠诚而宽恕他;如果臣子因为保持气节而孤高出众,圣明的君主也会因他刚劲而宽恕他。〔关键词“逆”“特”“劲”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萧瑀,字时文。幼年因幸行闻名。积学作文,端正梗直,常常修行佛法,每每与僧人辩论苦空,定能达到微妙的境界。曾看到刘孝标的《辩命论》,憎恨他损害先王之教,迷乱性命之理,于是作《非拼命论》来用阐释自已的观点。高祖平定京城,武德元年,升任内史令。高祖依托他做心腹,凡各项政务,无不咨询于他并请他掌管。高祖每次上朝处理政务,一定赐他登坐皇帝御座,称呼他“萧郎”。萧瑀用勤恳来自勉,约束违纪,检举过失,人们都畏惧他。等到太宗亲任雍州枚,任命萧瑀为州都督。高祖经常有敕命发下,可中书省不能及时宣布执行,高祖责备他们办事迟缓,萧瑀说:“今天,皇朝刚刚奠基,事情涉及安危存亡,远方如存疑忌,恐怕丢掉时机。近来每次接到一道敕命,我一定要勘察审核,如果与从前救命相互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萧瑀认识事理有时偏颇,而执法渐渐苛刻,当时议论的人大多有些不满。房玄龄、杜如晦刚刚执政,疏远萧瑀亲近封伦。萧瑀内心不平,于是递上加封的奏章论辩此事,而言辞稀疏似被冷落。

  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功高,萧瑀因此触犯了圣意,被罢免回家。不久,任特进、太子少师。太宗曾对萧瑀说:“朕要使子孙繁衍基业长久,国家永远安定。有什么办法?”萧瑀回答说:“臣考察前代国家命运长久的原因,没有比分封诸侯来作为稳固的基石更好的办法了。”太宗认为对,开始商议封邦建国。不久因与侍中陈叔达在皇上面前激烈争辩,声色很产厉,以不敬罪被免官。第二年,被征招入朝任御史大夫。与宰相参议朝政,萧瑀能言善辩,每次有评议.房玄龄等人无法辩驳。房玄铃、魏征、温彦博曾有小的过失,萧瑀检举他们,但罪责到底未加追究,因此自己感觉很失落,也由此被罢免了御史大夫,不再参预朝政。

  太宗赐给萧瑀诗说:“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对他说:“你恪守正道,耿直不贰,古人都没有超过你的。”萧瑀拜了两拜表示感谢。魏征进而说:“知果臣子因为严格执法而违逆众议,圣明的君主会认为他忠诚而宽恕他;如果臣予因为保持气节而孤高出众,圣明的君主也会因他刚劲而宽恕他。”太宗听了他的话非常高兴。萧瑀请求出家为僧人。太宗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向喜爱佛教,今天不能违背你的意愿了。”萧瑀紧接肴上奏说:“臣近来考虑,不能出家为僧人。”太宗认为萧瑀面对群臣吐露此语,却又取舍前后互相违背,内心不平。萧瑀不久又称脚有病,有时到朝堂,又不入内拜见。二十一年,跟随太宗驾临玉华宫,得病在玉华宫的住所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210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

      【说明】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明世宗朱厚熜(cōng)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是明代中叶…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60
  • 江夏别宋之悌李白拼音版及翻译

    “江夏别宋之悌李白拼音版及翻译”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江夏别宋之悌李白拼音版 《 江jiāng夏xià别bié宋s&…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32
  • “何福,凤阳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何福,凤阳人。洪武初,累功为金吾后卫指挥同知。 二十四年,拜平羌将军,讨越州叛蛮阿资,破降之。择地立栅处其众,置宁越堡。遂平九名、九姓诸蛮。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未行而毕节诸蛮复叛…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60
  •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1
  •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题有妙招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几个方面,考生会成…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61
  • 冀城北原作――白居易诗词全集

    冀城北原作 [唐] 白居易 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风吹黄埃起,落日驱征车。 何代此开国,封疆百里余? 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昔人城邑中,今变为丘墟。 昔人墓田中,今化为里闾…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9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