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齐安驿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齐安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熏。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

  【前言】

  《题齐安驿》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描绘了四幅各自独立的画面,展现了齐安驿春天的山川风物,显示了春天蓬勃生机及诗人对春天的赞赏,意境浑融,兴寄高远。

  【注释】

  ⑴齐安:在湖北麻城西南。

  ⑵日净:日光明净。染:被色彩晕染。

  ⑶暄:暖和。薰:草木发出的香气。

  ⑷梅残:残存的梅花。

  ⑸一川云:一大片云。传:这里指长条的麦垅。

  【翻译】

  日光明净,照着远处的山峦,仿佛是谁用画笔作了晕染;春风暖洋洋地吹着,草木蒸腾,发出阵阵清香。路边的梅花,正把残存的几片雪白花朵摇落;一垅垅麦子,蓬勃地生长,好像是一片绿色的云不断上涨。

  【鉴赏】

  诗由四幅独立的画面来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山川风物图,含有浓厚的生活意趣。这种四合一式的绝句写作法,已见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到宋代方才被普遍运用。

  第一句写晴山,日光明净,山色好像是画家用画笔晕染出来一样。日净,是写太阳,也是写天空。天上没有云,所以日光明净,蓝天便成为诗人特地给山配上的广阔背景。因为是春天,山上草木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又缭绕着薄薄的烟雾,便显得深浅浓淡不匀,仿佛是画笔涂抹而成。“山如染”三字,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生机勃勃的状况。第二句写草木。给大地带来春色的,除了春日,便是春风。上句写春日的作用是通过视觉来表现,而春风因为是难以捉摸的,无形的,所以换用感觉来描绘。春风给人的感觉是暖洋洋的,于是草木受到暖风的吹拂,蒸腾出阵阵香气,扑向人们。这两句,写日丽风和的醉人景况,显示了春天蓬勃生机及诗人对春天的赞赏。

  后两句,各捕捉眼前景致,进行描绘。第三句述残梅,诗人对梅花冲雪冒霜的精神已多次赞扬,目前春已到来,梅花便早早凋谢,只剩下数瓣花片,在春风中似雪般飘落。这句是以梅衰衬托春色的秾丽。第四句写麦,是众口交誉的神来之笔。写麦子在春天长得快,本不足奇,奇在诗人以“一川云”三字来形容,以“涨”字作呼应。对这句诗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说麦子迅速上长,使得溪畔麦垅之上的白云也为之上浮;又有人说是麦子与天上的云一起倒映在涨潮的春水里。这些解释都没有真正领略到这句的意思,原因是解诗者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对“川”字黏得太死。“云”在这里不是实指,与上句“雪”字用法相同,诗首句已说“日净”,自然不会有上涨的“云”,这句是说,春天时,麦子拔节,一天之内,可长数寸,蓬勃之势,犹如一川绿云,腾腾上涨。

  诗全首用对,工巧别致,每句又都用实词开头,对第二字及第五字精心锤炼,使画面流动优美。四句诗,均即目所见,各以最为简练的语言组织很丰富的景物,构成一个整体,意境浑融,兴寄高远。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451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中考文言文高效复习策略探究

    中考文言文高效复习策略探究   文言文阅读题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抓分点,而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呈现出篇目多、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因而增强文言文复习课的高效性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文言文复习课…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52
  • 一枝花・春日送别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⑴,谁肯与莺花做主⑵?? 【注释】⑴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⑵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

    古诗文 2022年5月24日
    153
  • 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

    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练习,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吧!   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94
  • “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好学,爱文藻,时人为之语曰:“能赋能诗阳休之。”孝昌中,杜洛周陷蓟城,休之与宗室南奔章武,转至青州。葛荣寇乱,河北流人,多凑青州…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73
  • 中秋祝福短信诗句

    中秋祝福短信诗句   中秋祝福短信诗句: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花好月又圆,佳节到中秋。祝福发给你,愿你开笑口。好运送到你手头,快乐藏到你心头。成功陪你向上游,幸福与你…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63
  •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8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