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溪古诗翻译赏析

  《琅玡溪》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前言】

  《琅玡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滁州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注释】

  ⑴琅玡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玡山。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⑶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⑷溪源:溪水的源头。

  ⑸但见:只看见。

  【翻译】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 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鉴赏】

  这首《琅玡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玡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玡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玡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琅玡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玡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玡溪述》)。琅玡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玡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玡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458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口技》文言文创作背景资料

    《口技》文言文创作背景资料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多系浙江人士的文章。林嗣环以福建人的撰述杂于其间,可推…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80
  • 《寒食雨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寒食雨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84
  •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637
  • 《渡江》

    陈与义 江南非不好, 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 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 日照海门①开。 虽异中原险, 方隅②亦壮哉! 这首诗作于高宗绍兴二年(1130)。前一年的夏天,作者在…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100
  • 夜坐吟李白拼音版古诗

    “夜坐吟李白拼音版古诗”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夜坐吟李白拼音版古诗 《 夜yè坐zuò吟yín 》 唐…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22
  • 智囊兵智部吴玠吴磷的原文及翻译

      智囊(选录)·兵智部·吴玠 吴磷原文及翻译   兵智部·吴玠 吴磷   作者:冯梦龙   【原文】   吴玠每战,选劲弩,命诸将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不…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8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