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渊明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聊欲弦歌①,为三径②资。”及得公田,亟命种秫,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子瞻檃括③《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交相累。”可谓亲切矣。譬如好色之人,不幸禀受清赢,一纵辄死,欲无独眠,亦不可得。盖命之急于色也。

  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④者耳。若萧统、魏鹤山诸公所称,殊为过当。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识,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注】①弦歌,指出任县令。②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③檃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④瞥脱,爽快。

  译文:

  口腹追求味道,四肢渴望安逸,是人的本性。然而山野水边的隐居者,不厌恶粗粮;而爱吃鲜美食品的人,一定是冒着严寒,顶着酷暑跪拜官场的劳苦之人。为什么嘴巴和身体两种天性(的追求)如此的相互妨碍呢?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陶渊明从容自得地徜徉柳树之下,怡然地安卧窗前,身体算是安逸了,然家无积粮,月吃九餐,又如何对待口腹呢?现在考察他的经历,先担任江州祭酒,接着做了建威参军,后又做了彭泽县令,与世人为当官求取俸禄奔走,来满足馋嘴的等同罢了。看他自我推荐的话说:“暂且想要做官,做为隐居的资本。”等到得到公田,急忙要求种高粱,为了一醉。从这一点来看,陶渊明难道是把野菜作为清洁的食物,厌弃肉食而逃离吗?不健壮的体格,不能承受官场的迎奉;散漫懒惰的性格,难以胜任官场事务,即使不想归隐而贫穷,贫穷而挨饿,也做不到啊。苏轼把《归去来辞》改写为《哨遍》,首句说:“为了口腹而放弃尊严,因为喝酒而放弃做官,口腹身体相互拖累。”可以说亲切极了。就比如好色的人,不幸天生清瘦羸弱,一放纵就死,不想一人独眠,也不可能。因为生命比欲念更重要啊。

  陶渊明辞去官职归隐,还可以拄着拐杖到小丘除草。拿着钵盘讨饭,不至于有性命的忧虑。假如长久做县令,那么就像韩愈所说的“压抑自己做事,一定会生重病的”,没有不失去性命的。既然这样,那么陶渊明只可说是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的人罢了。像萧统、魏了翁诸位所赞誉的,很是过分了。陶渊明通达的话,也不肯接受这样不近人情的赞誉。然而自古以来高洁之士,超过常人万倍的,正在于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为什么呢?认识事理透彻是“识”,选择放弃爽快是“才”,他隐藏自己的才识如此,抓住时机辞官引退,其才识值得尊崇。至于像萧、魏等人所说的,不过是厌恶喧嚣,选择安静处躲避,讨厌浮华,甘于淡泊的人罢了。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来比拟陶渊明呢?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710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书要三到翻译文言文

    读书要三到翻译文言文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以下是“读书…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37
  • 新定途中(杜牧)原文翻译赏析

      新定途中   杜牧于会昌六年(846)九月,由池州刺史改授睦州刺史。唐睦州治所为建德   县(今浙江建德)。这首诗就是在赴睦州刺史任途中所作的。新定是睦州郡名。诗中隐含着对仕途…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1.8K
  • 战国策三国攻秦赵攻中山的原文及翻译

      作者:刘向   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呼(?)。齐人戎郭、宋突谓仇郝曰:“不如尽归中山之新地。中山案此言于齐曰,四国将假道于卫,以过章子之路。齐闻此,必效鼓。”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49
  • 杜甫《绝句》原文、注释和鉴赏

    两个黄鹂鸣翠柳(2),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3),门泊东吴万里船(4)。   【注释】 (1)《绝句四首》作于广德二年(764),是作者往返梓、汉、阆诸州之后…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28
  •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比喻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

    古诗文 2022年5月17日
    248
  • 关于描写"泪"的诗词及其名句集锦赏析

    杂诗    龚自珍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渔家傲 &nbs…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3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