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注释】

  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引语】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评析】

  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861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歌酒家家花处处,莫空管领上阳春。”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歌酒家家花处处,莫空管领上阳春。”这两句是说,时值春日,东都洛阳家家欢歌饮酒,处处繁花似锦;你到那里莫要错过机会,去领受上阳宫美丽的春景。遣词妙丽,引人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2
  •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希亮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 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57
  • 《牧童》原文及注释译文

      《牧童》   作者: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铺开:展开   (2)横野:宽阔的原野   (3)弄:…

    古诗文 2022年5月22日
    219
  •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这两句是说,春日花草美盛芬芳,犹如红锦铺地;几缕纷纷乱乱的游丝,在碧绿明净的天空飞荡。春日景色,描绘如画。 出自刘禹锡《…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8
  • 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赏析

      《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作者为元朝诗人、文学家宋方壶。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   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42
  •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

    古诗文 2022年11月12日
    3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