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 率真、洒脱的人。

7、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期在必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表现了作者宁静淡泊,不慕荣利的性格特点。

12、《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13.作者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结合本文或作者的其它作品,谈谈作者所示之“志”?

如:《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厌恶世俗,热爱田园的生活情怀。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或置酒而招之  或:        
③造饮辄尽   辄:                   ④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          
2、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分)                       
3、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分)
参考答案:
1、( 4分)①处所  ②有时  ③就  ④竟不
2、( 3分)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3、( 3分)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吧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3.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
10.(2分)①好:爱好。(1分)②或:有的人(1分)
11.(2分)C(A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目的。C 介词,用,D介词,凭借)
12.(4分)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分,“会意”翻译正确1分,其他意思基本对且通顺1分)②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2分,一句1分)
13.(2分)“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忘怀得失”(1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429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整合

    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整合   妙 ①众妙毕绝②以为妙绝(a形容词:奇妙b名词:妙处)   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③命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④此双龙之名所…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51
  • 枭逢鸠 / 枭将东徙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

    古诗文 2020年3月21日
    615
  • 清明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明》   年代:唐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70
  •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55
  • 不识自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不识自家原文 原文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l…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88
  • 写河南邙山的诗词大全

    邙山在洛阳之北,黄河之南,西起渑池,东至郑州,长达190公里。历史上在洛阳建都的王城,如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均背依邙山,南俯洛水。许多帝王将相、皇亲贵戚,死后多葬在邙山。现在,邙山…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8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