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辛谠传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
       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
       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逾淮,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独存?吾今断左臂杀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遣人劳之,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围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出,见节度使令狐绹,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围
      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                 劲:刚毅。
         B.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                 棘:急迫。
         C.已济,慆亦出兵                            济:救援。
         D.引李峄自明                                   明:辩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辛谠为国事奔走的一组是(3分)
         ①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                         ②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
         ③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        ④谠望洒恸哭,帐下皆流涕
         ⑤见节度使令狐绹,复诣浙西见审权            ⑥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谠重视诺言。他承诺了与杜慆同生共死,在叛贼气焰嚣张、众人南下逃避之时仍只身北上,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泅州城。
       B.辛谠文武兼备。事奉李峄时,他遇事虽不依据文法处理,却能与文法一致;泗州被围,他坚守城池,英勇作战,最终保全泗州。
       C.辛谠全心为国。庞勋反叛,他诀别妻儿,赶赴泗州;袁公异等阻挠出兵,他拔剑怒斥;援兵临近淮河,为激励士兵他赦免蛊惑军心之人。
       D.辛谠值得信赖。在他来到泗州时,李延枢坚信他一定会来,并让杜慆上表推荐他做判官;在他被杜审权怀疑时,李峄证明他忠诚可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
      (2)壁莲塘,慆欲遣人劳之,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参考答案
4.C(渡河)
5.B
 6.B(“他坚守城池,英勇作战”错)
7.(1)泗州被攻陷在旦夕之间,你们承受皇上诏令前来,竟然停留不前进,想要做什么?
      (2)翟行约驻守在莲塘,杜慆想派人前去慰劳他们,许多官员害怕,不敢出行,辛谠独自前去犒劳后返回来。

参考译文:
辛谠,是太原尹辛云京之孙。学习《诗》、《书》,会击剑,重信用,常为别人的急难而奔走相助。起初事奉李峄,主管钱粮。辛谠性格刚直,遇事虽然不依据文法去处理,却能与文法相一致。辞掉管钱粮之事后住在扬州,已经五十岁了,不肯出仕,为人慷慨常有匡时救世的志向。
庞勋反叛,在泗州进攻杜慆。辛谠听到这个消息,就驾船赶赴泗口,穿越叛贼的营寨入城。杜慆老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握着他的手说:“我的同僚李延枢曾经跟我说过您的为人,哪想到您能亲临赐教?我可以无忧了!”辛谠也说杜慆可以共事,于是请求回家与妻儿诀别,以便同杜慆共生死。当时贼势很强,众人都向南逃,只有辛谠向北而行。辛谠还没有来到时,杜慆很担忧,李延枢知道他一定会来的,就说:“辛谠来了,可以上表任用为判官。”杜慆答应了。不久辛谠来到,杜慆高兴地说:“叛贼围攻得很紧,连鸟都不敢飞过,您却冒着锋利的刀刃进入危急的城池,这连古人都做不到。”于是劝说辛谠脱下布衣披上甲衣。
贼将李圆焚烧淮口,辛谠说:“事态危急,只有出城才能求得救援。”于是和杨文播、李行实五更时越过淮水,在艰险的地方登岸,紧急奔驰三十里到达洪泽,进见守将郭厚本并向他告急求救。郭厚本答应出兵,大将袁公异等说:“贼兵多而我兵少,不能前往。”辛谠拔出剑瞪着眼喊到:“泗州旦夕之间就要陷落了,你们是奉召而来的,却逗留不前进,是想干什么?大丈夫辜负了国家的厚恩,虽然活着也是可耻的。况且失去泗州,淮南就会成为贼寇占领的地方,你还能独自存在吗?我今天要砍断左臂杀掉你后离去。”说罢就挺剑径直向前,郭厚本抓住他,袁公异等人才得以幸免。辛谠遥望着泗州痛哭,帐下的人都留下了泪。郭厚本决定答应给他五百士兵,辛谠说:“足够了!”他遍问士兵说:“能跟我走吗?”大家都说:“可以。”辛谠把脸伏在地上,哭着向大家致谢,众人临近泗州时,有人说:“叛贼已经攻下城池了!”辛谠要杀掉那个人,众人替那人求情。辛谠说:“你们都上船,我赦免他的死罪。”士兵们急忙上船。渡过淮水后,杜慆也出兵策应,内外夹击,贼兵大败。辛谠进城后,人心于是就稳定下来。浙西杜审权派部将翟行约前来增援,驻守在莲塘,杜慆想派人去慰劳,官吏们害怕而不敢前去,辛谠独自前去犒劳后返回。
泗州被围三个月,救兵在外面战败,城池更加危急。辛谠又请求到淮南去求兵救援,于是和壮士徐珍等十个人在夜里拿着斧子劈开贼军的栅栏而出,进见节度使令狐綯,又到浙西去见杜审权。当时到处都传说泗州已经失陷,杜审权怀疑辛谠是为贼而实施的计谋,就囚禁了他。辛谠请李峄为自己辩白。李峄当时任大同防御使,说他忠诚可信。杜审权这才答应救援,并会合五千淮南兵,备办盐和粮食。正逢淮的道路阻塞,不能前进。辛谠帅兵决战,斩贼六百个首级,才得以进城,城上欢呼起来,杜慆和部下都哭着迎接他,向朝廷上表说明他的功劳,朝廷下令任命他为监察御史。泗州总共被围攻了十个月才解围,终于保全了一州之地。
当初,辛谠四处求救时,经过家门十几次,未曾去见妻儿,求得粮食二十万斤。辛谠的儿子和兄长的儿子客居在广陵,他拜托杜慆说:“能使祖先不缺少祭祀,是您的恩惠呀。”后来因为功劳第一,被授予亳州刺史的官职,又调任曹、泗二州的刺史。乾符末年,官位终于岭南节度使。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598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自是功高临尽处,祸来名灭不由人”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自是功高临尽处,祸来名灭不由人。”这两句是说,位高功大,遭人谗毁,这是必然的。由此而祸来名灭,也不是偶然现象,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诗句意带悲凉怨恨,却又无…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82
  • 语文知识文言文固顶句式

    语文知识文言文固顶句式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51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全诗翻译赏析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如今这些人都已不在了,唯有这条易水河丝毫未变,河水依然那么冰冷。   [出典]  骆宾王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87
  • 《秋夜》译文及赏析

    《秋夜》译文及赏析1   《秋夜》   宋代: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秋夜》译文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95
  • 《百家姓.喻》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百家姓.喻》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   一 ; 西汉时,苍梧太守谕猛,始改姓为「喻」。东晋时有谕归,本为喻猛之后裔,改姓为「喻」。此后史书无谕姓,晋改为「喻」。   二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9
  • 官吏楷模文言文翻译

      朱邑是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西汉官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官吏楷模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8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