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文言文

揠苗助长文言文

  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揠苗助长文言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709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常见古诗歌抒怀类意象及含义

    抒怀类意象 ⒈ 桑榆。比喻人的晚年。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⒉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ldq…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79
  • 《南史·王规传》原文及翻译

    《南史·王规传》原文及翻译   《南史》是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延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史·王规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南史·王规传》原文…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56
  • 赞美母亲的诗句

    赞美母亲的诗句 赞美母亲的诗句1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64
  • ●卷九十四◎赞三十七首

      【延州来季子赞(并引)】   鲁襄公十二年,吴子寿梦卒。延州来季子,其少子也,以让国闻于诸侯,则非童子矣。至哀公十年冬,楚令尹子期伐陈,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65
  • 王羲之画扇文言文翻译

    王羲之画扇文言文翻译   王羲之的画扇你有没有读过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欢迎借鉴!   原文: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59
  • 山市

    朝代:清代 作者:蒲松龄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

    古诗文 2020年3月21日
    51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