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意思]  喜庆的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尽情喝酒,明媚的春天正好作伴返回故乡。
        [出自]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诗文解释】
  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回头看妻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  
      诗的开篇就“忽传”,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快”至。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这是第一个“快”。

      “忽闻”紧承“忽传”。一浪高过一浪;一“快”紧接二“快”。诗人8年在外漂泊,有家不可回,想想那种游子之痛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奋笔疾书。这是第二个“快”。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狂”,是表现情感之“快”。由“喜”变作“狂”是情不自禁。于是便“纵酒”、“还乡”这是第三“快”。

        尾联中“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其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显现出疾“快”如飞的气势。这便是第四“快”。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一个“喜”字,集中表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突至时,诗人的惊喜之情。“喜”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无论是“初闻涕泪”,“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还是想象中的“放歌纵酒”、“还乡”,“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无不贯穿这种“欢喜”的感情。诗人一反往日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不以含蓄蕴藉见长,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诗人的激情出自于胸臆,发自于肺腑,有如江堤决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全诗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毫无斧凿痕迹,感情真切,笔势奔涌,旋律轻快,是杜甫诗中绝无仅有的生平第一快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诗没有采用一般的比兴寄托的手法,其惊喜若狂的激情的抒发,主要是通过铺陈的手法来完成。火一样的感情,借住铺叙手法,因而痛快淋漓一泻千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诗人的狂喜神态,而且也感染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在穷形尽相的铺陈中诗人不排斥其他手法运用。“满衣裳”“喜欲狂”是夸张,“却看妻子”是衬托,“青春作伴”是拟人。“白日”、“青春”是双关。还乡的计划又是想象。多样的手法的运用,使该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同时把眼前的惊喜之情,还乡的奇妙幻想融化在诗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写尽了在听喜讯忽传时,刹那间由悲喜交集转为喜欲狂的激情,从而使诗人在喜讯突至时奔涌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091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罗生还镯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及译文答案

    罗生还镯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及译文答案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155
  • 安重诲文言文翻译

    安重诲文言文翻译   安重诲聪明敏锐,谨慎恭敬。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安重诲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安重诲文言文原文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62
  •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之鳝救婢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之鳝救婢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78
  • 清平调・其三――李白诗词全集

      清平调·其三   唐代: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   杨贵妃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101
  •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释⑴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

    古诗文 2022年5月24日
    176
  • 文言文阅读训练模拟题

    文言文阅读训练模拟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