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意思翻译赏析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出自]  祖咏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1: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2:
    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赏析: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105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解析参考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解析参考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91
  • 《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65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石钟山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82
  • 韦应物《答郑骑曹青橘绝句》原文、注释和鉴赏

    怜君卧病思新橘(2),试摘犹酸亦未黄(3)。 书后欲题三百颗(4),洞庭须待满林霜(5)。   【注释】 (1)一作题名:《故人重九日求橘书中戏赠》。郑骑曹:友人,不详。…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232
  • 《甘桔千树》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甘桔千树(贾思勰《齐民要术》)  [选文]   李衡(1)于武陵龙阳汛州(2)上作宅,种甘桔千树。临死,敕(3)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4)汝衣食,岁上一匹绢,…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77
  • 《庞统传》“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7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