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翻译赏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译文]  头发蓬乱的小儿学钓鱼,侧身坐在有莓苔的阴湿地方,那里野草长得很高,掩映了小儿的身体。
[出自]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用丝线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译文1:       一个扎着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译文2: 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

赏析: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155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高适杂曲歌辞·蓟门行原文及赏析

    高适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原文及赏析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80
  •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颜回好学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ldquo…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7
  • 《孟子·告子上》的文言文练习题

    《孟子·告子上》的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理解。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60
  • 舟行过市的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舟行过市的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68
  • 王之涣的边塞诗

          王之涣的边塞诗在中国的诗坛上非常的有名,展现了边疆战士渴望和平的心愿,也抒发自己对于国家的忧虑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之涣所写的边塞…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72
  •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翻译赏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出自]&nbs…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14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