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翻译赏析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
[出自]  苏轼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注释: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风叶已鸣廊:《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鸣廊: 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 质量低劣。  
    妨: 遮蔽。
    孤光: 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 : 同盏, 酒杯。

译文1:
     世事犹如一场大梦,人生在世能有几个新的秋天到来?在这萧瑟清秋的夜里,秋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取过镜子,看见自己两鬓己经爬满了如霜的白发。
  可能是酒质低劣的缘故吧,自己常常忧愁来看望自己的客人太稀少了;因此,本想在这中秋月明之夜,望月抒怀思念远方的亲人,但明月又被乌云遮挡。在这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的夜晚,有谁个能与我共赏这孤独的月光呢?我只有端起酒杯凄凉地向北方望去!
   
译文2: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晚上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怕少有人陪,就像月亮一般,被云遮住了月光。中秋节里,谁能够和我共同度过这孤独寂寥的时光啊?无人回答,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204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顶》阅读答案及赏析

    登望楚山最高顶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83
  • 《日出入》原文翻译及赏析

      日出入   两汉:佚名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62
  •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r…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178
  • “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这两句是对陆补阙说,我深知惆怅之情应由这劲吹的秋风吹散;然而,你我同科登第,你现在已是皇帝的近臣,如鹤之翱翔云霄,我仍是…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5
  • 文言文实词用法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49
  • 山居清洒,入都俗气原文及注解

      山居清洒,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漳流泉 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 寰,无偏物不相磁,即…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6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