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 《酒泉子》全词翻译赏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译文]  那勇敢的小伙子偏要在潮头戏耍,手中的红旗却不沾一点水浪。
  [出自]  北宋  潘阆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
     此词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觉:睡醒。

译文:
     我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在惊涛骇浪的尖头与波涛搏斗,手里拿着的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在此后我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译文:
    长久地思念钱塘观潮,大潮那天,万人空巷,全城人争先恐后地到江边观望。大潮汹涌冲来时,令人疑心大海变得虚空。潮水澎湃,好像万面大鼓声咚咚响。
    弄潮儿在波涛滚滚的潮头站立,追潮逐浪,尽情玩耍,手里的红旗竟然没有被水打湿。离开之后,我好几次都在梦中见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梦中惊醒过来还觉得心惊胆战。

赏析: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207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小梁州·篷窗风急雨丝丝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吟髭。淮阳西望路何之?无一个鳞鸿至,把酒问篙师。迎头便说兵戈事。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

    古诗文 2020年3月17日
    571
  • 2016年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70
  • 文言文常用虚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63
  • 曾子杀彘中曾子有怎样的教子思想

    曾子杀彘中曾子有怎样的教子思想 1、以事喻理,说明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要诚实守信。 2、做人要守信,要一诺千金。 3、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

    古诗文 2022年5月21日
    1.1K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出自战国《礼记》,作品观点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文言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2),事毕,出游于观之上(3),喟然而叹(4)。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20
  •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举茂才,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辟为掾,皆称疾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纮与张昭井与参谋。后吕布袭取徐州,因为之牧,不欲令纮与策…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6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