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全词翻译赏析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出自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参考译文:
微风压着白云贴着水面吹过,池馆初晴燕子争着衔泥,沈郎多病廋得衣服都不合体了。沙滩上听不到大雁的叫声,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的啼叫,这时的情形只有落花了解我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啣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337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湖边采莲妇翻译赏析

      《湖边采莲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   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   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68
  • 描写七夕的诗句

    描写七夕的诗句   《七夕》   后唐 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 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68
  • 登泰山记

    朝代:清代 作者:姚鼐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

    古诗文 2020年3月5日
    700
  • 《大匡解》原文及翻译

      卷二·大匡解   作者:佚名   维周王在酆,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问罢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罚…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84
  • 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词

      1、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2、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张敬忠《边词》   3、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73
  •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8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