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解析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解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734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史记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史记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46
  • 《诗经·小雅·采薇》理解性默写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61
  • “柳升,怀宁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柳升,怀宁人。袭父职为燕山护卫百户。大小二十余战,累迁左军都督佥事。永乐初,从张辅征交陛,破贼鲁江,斩其帅阮子仁等。守成子关。贼入富良江,舟亘十余里,截江立寨,陆兵亦数万人。辅将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60
  • 遇旧友

    朝代:明代 作者:吴伟业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古诗文 2020年3月8日
    745
  • 赵伯公肥大

      【文言文】   赵伯公肥大,夏日醉卧。孙儿缘其肚上戏,因以李子内其脐中,累七八枚。既醒了不觉。数日后,乃知痛。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乃泣谓家人曰:&ld…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95
  •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rdquo…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5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