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阅读训练
1、孔子,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       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           时著名的     家、      家、      家,有“          ”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 
6、选文第四则,以“     ”和“     ”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    (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       ;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        (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                          ”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               精神。

参考答案
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战国 时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6、选文第四则,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意在劝人自强不息。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注释
 有:通"又",整数后表零数
志:立志。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惑:受迷惑
不惑:不受迷惑。
知:懂得。
从:随从,顺从。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所:所以。
欲:能够。
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逾:超过。
矩:规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u)
何以:即“以何”。以:因为。何:什么。
谓:称为。
文:孔圉谥(shì)号“文”。
敏:思维敏捷。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为这样。
譬如:比如。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平:填平。
虽:即使,就算。
覆:倾倒。
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
往:去,这里指前进。
或:通“惑”,奇怪。
易:容易
生:生长
暴:通“曝(pù)”,晒。
寒:使……寒冷。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下)围棋。
为:作为。
数:技巧、技术。
亦:也。
至:极。
通国:全国。
善:擅长。
使:假使。
诲:教。
以为:认为。
鸿鹄(hóng hú):天鹅。
援:拿(起)。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弗:不。
若:及。
与:通“欤”,可译为“呢”“吗”。
非然也:当然不是这样的。
信:相信。
以:凭借、依靠。
至:极。
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无或:不值得奇怪。
俱:一起。
策:量词,相当于“片”。
伐:讨伐。
杵∶舂米用的长木槌。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上立下志向,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的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便跟随自己心里的想法,不超过规矩、法度。”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有危险。”
子贡问道:“为什么称孔圉谥号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学习就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完成),我就停下来,我就止步了(停止在原来的境界上,没有进步)!学习就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但如果能继续不断地干下去,我就还是进步了!”
孟子说:“王的不明智,并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对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如今下围棋作为技术,仅是小技术;(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假如)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即使他是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下棋的技术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把心思全放在学棋上面的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采用它两三片竹简罢了(书面意思 最好译为:不过取信它的两三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经典,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990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南史》的原文内容及原文翻译

      :   王敬则,临淮射阳人也。性倜傥不羁,好刀剑。   元徽二年,随齐高帝拒桂阳贼于新亭,大破贼水军。事宁,带南泰山太守、右侠毂主,转越骑校尉、安成王车骑参军。苍梧王①狂虐,左…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76
  • 张镃《竹轩诗兴》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90
  • 长相思・其二――李白诗词全集

      长相思·其二   唐代: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78
  • 问说

    朝代:清代 作者:刘开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

    古诗文 2020年3月21日
    594
  • 文言文徐渭明史及译文

    文言文徐渭明史及译文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宪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68
  • 《曹司农竹虚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与启示

    曹司农竹虚言 原文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11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