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麋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混淆,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涝、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当是之时,苟有明君作而振之,则汉氏之祚犹未可量也。不幸承陵夷颓敝之余,重以桓、灵之昏虐:保养奸回,过于骨肉;殄灭忠良,甚于寇雠;积多士之愤,蓄四海之怒。于是何进召戎,董卓乘衅,袁绍之徒从而构难,遂使乘舆播越,宗庙丘墟,王室荡覆,烝民涂炭,大命陨绝,不可复救。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注】①遹:yù,遵循。②烝:zhēng,众多。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俗吏慢之                慢:傲慢,不敬
B.乃能敦尚经术              乃:却,竟然
C.上则有……之徒面引廷争    引:揭发,检举
D.岂特数子之贤哉            特:仅仅,只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用来说明教化是国家“急务”的一组是(3分)
   ①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          ②足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③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④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
   ⑤加有大功于天下                  ⑥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大事。只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明白重视教化、匡正风俗的益处和功效。
   B.在群雄蜂起、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汉光武帝却能凭一介平民之力,奋发起兵,恢复祖先的事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教化的作用。
   C.孝和帝以后,贵戚专权,朝政腐败。面对混乱局势,志士仁人坚守道义,勇于赴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证了东汉王朝不至倾覆。
   D.虽然汉室衰徽,但如果有明君发奋振作,那么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可惜桓帝和灵帝昏庸暴虐,人心离散,王朝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武功既成,文德亦冷《(3分)
  (2)其忠厚清惨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3分)
  (3)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3分)

参考答案
9.A(慢:怠慢,懈怠)
10.C(①介绍光武帝起兵时面临的局势;⑤是介绍曹操立下的功劳)
11.B(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光武帝在征战中依然能够重视教化)
12.(1)军事上的功业已经建立,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既”1分,“洽”1分,句意1分)
(2)那些忠诚、厚道、清正、有修养的人,哪里只是受到官员们的尊重,也被百姓仰慕。(“其”1分,“见……于……”1分,句意1分)
(3)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互相吞并,但还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理由的。(“吞噬”1分,“辞”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而俗吏却对此怠慢;风俗是天下的大事,而庸君却对此疏忽。只有明智的君子,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知道它们的益处之大、功效深远。汉光武帝遭逢汉朝中期衰落,群雄蜂起,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奋发起兵,继承恢复祖先的事业,征伐四方,终日忙碌,没有空闲,却能够推崇儒家经典,以宾客之礼延聘儒家学者,大力兴办学校,昌明礼乐。军事上的功业已经建立,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接着是明帝、章帝,遵循先辈的遗愿,亲临太学拜访有学问的长者,手拿经典向他们请教。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郡县官吏,全都选用熟悉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人,即便是虎贲卫士也都学习《孝经》,匈奴贵族的子弟们也要到国家设立的太学游学。因此,教化确立于朝廷,风俗形成于民间。那些忠诚、敦厚、清正、有修养的人,哪里只是受到官员们的尊重,也被百姓仰慕。那些愚蠢卑鄙、邪恶下流之徒,岂止是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邻鄙弃。自从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教化风俗之好,还没有像东汉那样兴盛过。到汉和帝以后,皇亲国戚独揽大权,奸佞小人得势妄行,赏罚没有标准,贿赂之风公然流行,贤良愚劣混淆不清,是非颠倒,可以说是混乱啊!然而东汉朝廷仍然能够延续,不至于灭亡,原因在于上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等人敢于当面检举、争辩,用公正的道义扶持危局;下有身为平民的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辈,形成民间的舆论来挽救颓败的形势。所以,国家朝政虽然污浊,可是社会正气却没有衰微,直至有人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而人们的忠义之心更加激奋,在后面紧紧跟随,虽然紧跟着被杀,他们仍然视死如归。哪里只是这几个人(本身)贤德,也是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留下的教化之功啊!在那时,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发奋振作,则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不幸的是,国家经受衰败、凋敝之后,又加上桓帝、灵帝昏庸暴虐:袒护姑息奸佞小人,胜过骨肉之亲;屠杀忠良之士,比对待仇敌还厉害;积累了众多士人的愤怒,汇集了天下的愤怒。于是何进从外地召来了军队,董卓乘机夺权,袁绍等人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难,使得皇帝流亡,宗庙荒废,王室倾覆,百姓遭殃,汉朝的命运终结,无法挽救。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互相吞并,但还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理由的。以魏武帝曹操的残暴强横,加上在世人面前建立了大功,他存下取代君王的野心已经很久了,可直至去世都不敢废掉汉朝皇帝而由自己取而代之,难道是他没有做皇帝的欲望?不过是畏惧名声(不好)和道义(不合)而克制自己罢了。由此看来,教化怎么可以轻视,风俗又怎么可以忽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996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清明思念亲人古诗

      导语:清明时节雨无数,不浇花不浇树,心底思念暗生雾。世事万千看不足,尘归尘土归土,敞开怀抱迈大步。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清明思念亲人古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杜牧   清…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88
  • “孤舟发处沙鸥起,明月落时江水寒。”的意思及鉴赏

    “孤舟发处沙鸥起,明月落时江水寒。”这两句逸句是说,在一个秋天的清晨送友人启程,孤舟启动,惊得鸥鸟从沙滩上飞起;明月西沉,江水已带寒意。景中寓情,言送行者之…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259
  • 顾太清《醉太平·闻雁》“人情物情,千年不更”全词赏析

    《醉太平·闻雁》是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的作品,词作于1835年(道光十五年),作者通过描写其所听到的大雁的鸣叫声,抒发了自己对于大雁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赏。 长鸣短鸣,…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48
  •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晚云收)   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   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   凝烟暮景,…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94
  •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   《北人食菱》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人…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55
  • 高中文言文阅读《王瑜》

    高中文言文阅读《王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辩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家累为从事。天…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