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全文翻译及赏析

十六字令·三首
现代·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参考译文:
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猛然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此处山势极高,距离天空仅有三尺三! 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 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以它为倚靠。

【背景】此词作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201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黄耳冢

      【文言文】   晋之陆机,蓄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音,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42
  • 王建《十五夜望月》译文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104
  • 寒食郊行书事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

    古诗文 2020年3月10日
    565
  • 高中文言文之字用法

    高中文言文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高中文言文之字用法,…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73
  • 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翻译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75
  • “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和凝《春光好》全词翻译赏析

    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译文] 更让人沉醉的是那黄昏的南浦,只见男女成双、情意浓浓。  [出典] 五代 和凝   《春光好》   苹…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6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