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博《祭梁夫山先生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祭梁夫山①先生文
[明]程学博
万历己卯秋,永丰梁夫山先生以讲学被毒死②。癸未冬,门人胡时和始得请收其遗骸,袝莽于后台程公之墓,从先生遗言也。友人程学博为文以哭之,曰:
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嗟予不力,既不能脱先生于毒手,而视先生冤以死;死又不能为先生白其冤状,而即礼收遗骸,而冤状犹然未白,草草焉不能为先生成礼以葬,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
先生之死也以讲学。先生之学,先生所自信,而世所共嫉。世之人不喜讲学,亦未必不知学。而先生之学,天下后世有定论在焉,予又乌能喋喋于先生之学,以与世之人辩哉?予独谓先生之为人,其纯然一念,昭昭然若揭日月以行,可以贯金石,可以质鬼神,可以考往古,可以俟来今。平生精力,自少壮以及老死,自家居以至四方,无一日不在讲学,无一事不在讲学,自讲学而外,举凡世之所谓身家儿女,一切世情俗态,曾无纤毫微眇足以罣③先生之口而入先生之心。嗟夫此无论其学何如也即其为人岂肯躁妄其心志冥焉为狂诞者哉岂肯卤莽其趋向悍然任独往者哉?世之人不喜讲学者,即不讲学已尔,未必无人心在也,胡为而嫉先生若是也!嫉之亦已甚矣,胡为而辱先生以死而又若是之惨也!呜呼伤哉!
然先生死则死尔,彼死先生者竟何如?先生虽赍志以死,其炯炯在乾坤,其肫肫④在朋友,其讲学遗言在方册,其学之真是在天下后世之定论,彼死先生者,能以其妾妇之威,电光石火之气焰,死先生血肉之躯于一时。而其所不能死者,直将与天壤上下,相为无穷。是先生一死而先生之事毕矣,先生何恨?
予之与先生散而聚,聚而散者垂二十年。先生虽不谆谆语予以学,而其箴规磨订之义不少假借,亦莫非学。予虽未从先生周游讲学,而其不敢媕婀⑤取容,以求无愧于立身行己者,亦莫非讲先生之学。奈之何予抱直道以归,归无何,而遽见先生遭兹毒手以死,而又莫能白先生冤,收先生骸,而葬先生以礼也!呜呼伤哉!感今追昔,能不刺心?予诚无颜以哭先生矣。先生有灵,庶其鉴之。
万历甲申季春,云南副使孝昌程学博顿首泣言。
【注】①梁人山:名汝元,号夫山,后改称何心隐,明代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一生从事讲学,批评时政,为严嵩等不容,被杖杀狱中。②毒死:被毒打而死。③罣:同“挂”。④肫肫(zhūn):同“忳忳”,诚恳直挚的样子。⑤媕婀:随声附和,没有主见。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冤状犹然未白 白:昭雪
B.先生虽赍志以死 赍志:怀抱志向
C.先生何恨 恨:痛恨
D.而其箴规磨订之义不少假借 假借:借助,指得益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既不能脱先生于毒手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先生之死也以讲学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①予之与先生散而聚 ②但闻人马之行声
D.①庶其鉴之 ②吾其还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没有涉及死者生平琐事,而是围绕讲学这一核心,反复申述梁夫山抱直道讲学而死,控诉了当权者迫害抱不同见解的读书人的行径。
B.这篇祭文高度评价了梁夫山高深的学问,赞颂了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与天地同在的精神,足见作者与梁夫山友情甚笃,相知甚深。
C.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全文自始至终贯穿自惭、自愧和自责之意,于叙事中抒发思恩怀念之情,于议论中饱含无力回天的无奈。
D.本文采用散文的句式,又吸取骈文所长,运用排比、对偶,音调铿锵,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读来仿佛可见作者声泪俱下的哀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嗟 夫 此 无论 其 学 何 如 也 即 其 为 人 岂 肯 躁 妄 其 心 志 冥 焉 为 狂 诞 者 哉 岂 肯 卤 莽 其 趋 向 悍 然 任 独 往 者 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予又乌能喋喋于先生之学,以与世之人辩哉?(4分)
②然先生死则死尔,彼死先生者竟何如?(3分)

参考答案
16.C(恨:遗憾)
17.A(A.于:介词,从。B.以:介词,因为,由于/介词,用。C.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其:代词,指梁夫山/副词,表示商量语气)
18.B(作者对梁夫山学问并没有进行评价,认为其学问后世自有定论)
19.嗟夫/此无论其学何如也/即其为人/岂肯躁妄其心志/冥焉为狂诞者哉/岂肯卤莽其趋向/悍然任独往者哉 (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20.①译:我又怎么能对先生的学问喋喋不休,来和世俗之人辩论呢?
②译:然而先生死就死了,那些害死先生的人最终能怎么样?
评分标准:①共4分。乌(怎么)、喋喋(喋喋不休)、以(来)、“喋喋于先生之学”的句式,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②共3分。死(使动用法,使……死,害死)、竟(最终)、何如(怎么样),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参考译文
万历己卯年的秋天,永丰梁夫山先生由于讲学被毒打致死。癸未年的冬天,先生的弟子胡时和才得以请求收敛他的遗骸,同程公后台合葬为一墓,这是按照梁先生的遗言而做的。友人程学博作祭文来哭奠他,说:
唉呀哀伤啊!我有什么脸面哭祭先生呢?嗟叹的是我没有能力,既不能使先生从毒手中脱身出来,而眼看着先生含冤而死;先生死后又不能为先生昭雪冤案,立即按照礼制收葬遗骸,而如今冤案仍然不能昭雪,草草地不能为先生按照礼制来埋葬。唉呀哀伤啊!我有什么脸面哭祭先生呢?
先生的死是因为讲学。先生的学问,是先生自己所信仰,而世俗之人所共同嫉恨的。世俗之人不喜欢讲学,也不一定不知道学问。而先生的学问,天下后人对它会有定论,我又怎么能对先生的学问喋喋不休,来和世俗之人辩论呢?我唯独认为先生的为人,纯粹到只有一个念头(指专心致志于讲学),明白得就像高高在天上运行的日月一样,可以贯穿金石,可以质对鬼神,可以考稽过去,可以留待后人印证。平生的精力,从少年、壮年直到老年临死,从居住家中直到行走四方,没有一天不在讲学,没有一事不在讲学,除讲学以外,凡是世间的自身家庭儿女,一切世俗情状、风俗形态,竟然没有纤毫微小的方面能够挂在先生的嘴上而进入先生的心中。唉!这不要论先生的学问如何了,就先生的为人来说,怎么能使先生的心志浮躁狂妄,糊里糊涂地做那种狂妄怪诞的人呢?怎么能使先生的志趣粗疏,公然做那种任意独往独来的人呢?世间不喜欢讲学的人,即使不讲学也就罢了,但不一定没有人的良心在啊,为什么要嫉恨先生到如此地步呢!嫉恨先生也已经过分了,又为什么污辱先生至死而又像这样悲惨呢?!唉呀哀伤啊!
然而先生死就死了,那些害死先生的人最终能怎么样?先生虽然怀抱大志而死去,但是先生光明磊落的人格留在天地之间,先生忠恳诚实的容貌留在朋友之间,先生讲学的遗言留在书籍之中,先生学问的真知灼见留在天下后人的定论之中。那些害死先生的人,能够以凶悍暴戾的威虐,电光石火般的气焰,一时间害死先生的血肉躯体,但他们不能害死的精神,一直将会与天地同在,共同长存。这说明先生一死而先生的事业已经完成了,先生有什么遗憾?
我与先生分离又相聚,相聚又分离的时日将近二十年。先生虽然不曾用学问谆谆教诲我,但规劝我,相互切磋讨论的内容我也得益不少,这也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先生的学问。我虽然没有随从先生周游四处讲学,而我不敢随声附和讨好于人,以求得在立身行事方面没有愧心的行为,也不能不说是实践宣讲先生的学问。为什么我怀抱正直之道而归,归来不久,而很快看到先生遭这样的毒手而死,而又不能够昭雪先生的冤枉,收殓先生的遗骸,按照礼制埋葬先生啊!唉呀哀伤啊!感念今日,追忆往昔,怎能不刺心伤痛?我的确没有脸面哭祭先生了。先生有灵,希望能鉴察。
万历甲申季春,云南副使孝昌程学博顿首泣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204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劝学文言文试题

    劝学文言文试题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已斩…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59
  • 描写儿童的抒情古诗

      1、《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2、《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70
  •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进,玉田令。祖思恭,妫州司马。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禹钧,唐天祜末起家幽州椽,历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3
  • 高三如何答好文言文

    高三如何答好文言文   做好文言文断句,要靠平常的积累   同学们在原则上可以掌握一个基本的步骤方法。   第一、要通读让你断句这个文段,领会它的基本意思,这是个前提,如果没有通读…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58
  • 《姚平仲小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姚平仲小传 (南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5
  • 《秋水》原文及对照翻译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5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