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捕蛇者说》重点考点

语文文言文《捕蛇者说》重点考点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

  苛政猛于虎也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是本文的主题,即作者的观点。

  “苛政猛于虎也”是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一个论据,虽说与本文中心意思有关,但结合课文内容来看,它不是本文的主题。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本文的写作意图,不是论点,也不是主题。

  深入探求:

  1、《捕蛇者说》一文引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也”作结,说明柳宗元和孔孟之道在政治思想上有何相通或相悖之处?

  说明他们“反暴政”的思想是相通的.,柳宗元揭露暴政的毒害更深刻。

  2、《捕蛇者说》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柳宗元不仅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深表同情,而且希望能促成“暴政”有所改革。

  积累:

  关于下列句中的“是”字的用法。

  吾祖死于是(代词,代捕蛇这件事)

  吾尝疑乎是(代词,代“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代“永州之野”)

  关于下列语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问之(代蒋氏)

  言之(代情况)

  余悲之(代他的境遇)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蒋氏自己)

  谨食之(代蛇)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527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8
  • 《游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章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石钟山记 章潢 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

    古诗文 2022年7月24日
    139
  • 《宋史慕容延钊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慕容延钊,太原人。父章,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延钊少以勇干闻。汉祖之兴也,周祖为其佐命,以延钊隶帐下。周广顺初,补西头供奉官,历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   世宗…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50
  • “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的意思及全诗翻译鉴赏

    “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这两句夸赞僧中孚人才独异,虽众星罗列青天,而明者独有月亮。含蓄隽永,匠心独运,似在写景,却在赞人。 出自李白《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49
  • 张惠言《周维城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38
  • 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1.文言文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   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有意…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