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睦《落叶》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落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试题】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
    2、 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赏析】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541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饶节《山居杂颂》阅读答案附赏析

    山居杂颂 饶节①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20年),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30
  • 黄景仁《夜雨》阅读答案

    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36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阅读答案附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本诗作者是宋朝苏轼(人名)。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晴姿雨态,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51
  • 陈子昂《燕昭王》阅读答案及赏析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①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②…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30
  •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描写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描写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庞统 B.诸葛亮 .鲁肃(正确答案) D.徐庶

    题库 2022年9月11日
    103
  • 古诗词中常用的九大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 1、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比如李煜的词《虞美人》里的&ld…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3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