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
[阅读练习]
1.解释: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 ;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
③时虽未尽了 。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参考答案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参考翻译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899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驳复仇议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

    古诗文 2020年3月6日
    632
  • 非攻的原文与译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42
  •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古诗文 2020年3月18日
    628
  • 明智部·邵雍原文及翻译

      明智部·邵雍   作者:冯梦龙   【原文】   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参知政事。富郑公见康节,有忧色。康节曰:“岂以惠卿凶暴过安石耶?”曰:“然。”康节曰:“勿忧。安石、惠卿本以…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55
  • 吴文英《一寸金秋压更长》翻译赏析范文

      《一寸金·秋压更长》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压更长,看见姮娥瘦如束。正古花摇落,寒蛩满地,参梅吹老,玉龙横竹。霜被芙蓉宿。红绵透、尚欺暗烛。年年记、一种凄…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58
  • 陈克《菩萨蛮赤栏桥近香街直》全词翻译赏析

      菩萨蛮·赤栏桥近香街直   陈克   赤栏桥近香街直①,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②,花晴帘影红。   黄衫飞白马③,日日青楼下④。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注释】   …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6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